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2月28日)
成蹊
电话中,被一位老法师很客气地加持了一通,心情有些低落,挂上电话,转脸就给师父发信息“离苦得乐”。
“刚才跟某某法师通了个电话,心情很低落,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理解师父,何时才能配合起师父做好弘法的事情。。。”
师父很快发回信息:“谈些什么?”我就知道师父慈悲,一定不会弃我于不顾。
“问佛七的感受和听开示的感受。”第一条回复信息,简略述缘起。随后,连着发了五条信息,倾泻心中的烦恼。
“即便我天天写师父,又对师父了解多少呢?师父您怎么有这样的耐心等着我们如此缓慢的成长呢?自己对自己都恨铁不成钢了,您还好脾气的换着方式培养我们。”
“到底什么是承担呢?越来越不懂了。总说慢慢来慢慢来,说到最后自己都懈怠了:反正成佛是慢工,着什么急呢?大家慢慢磨呗。可这样想的同时又懒得去磨了。”
“师父经常鼓励,结果都快不知道天高地厚了,自己很多毛病看不见,优点倒是知道得挺清楚的。越做事越执著,还觉得承担心挺强。人怎么是这样的呢?”
“什么主,什么次,什么该关心,什么不该关心,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善业,什么是恶业,没有一样搞得明白,还觉得自己挺明白的。”
“我要用暇满做什么?又要怎样建立同师的人缘、法缘?不在这些问题上下功夫,偏去研究事情做得漂不漂亮、别人对我是否赞许有佳,这种本末倒置事怎么想不明白呢?”
我觉得我说得差不多了,于是就此住嘴。猜想到师父可能不会回复我信息,因为自己心情不平静,听不进去别人的话,多说无益。
果然,师父只回复了两个字:“收到。”我感觉到师父在笑着看我。
心情再不好,该干的事情还是要做的。发完信息,便去改文章,是同修写的一篇师父的侧记,预备将来出书用的。
改文章就像写书法,得心平气和,才能对文字有感觉。于是一边调整,一边动笔,一笔一划地写那些修改符号和改动的文字,心情竟也随着舒缓的笔锋渐渐平稳下来。记起学生时代学的那些语文文法,当时学得很轻松,很有感觉,没想到现在用上了,真是因缘。想起僧团中一位法师,书法写得很好,现在寺院的一些通告、斋牌、标示都由他来写。有一次我问他,怎么会想起学书法的,他回答说:“不知道,大概是因为师父的僧团需要,冥冥中安排好的吧。”
凌晨3:11,师父发信息,问稿子有没有发来,我回答说还没有。师父说:“你这么早就在忙?”我说:“还没有像您一样,不分昼夜。”师父以前讲的“真正承担事情,是不分昼夜的。”说的是有功夫的大乘修行人,而我纯粹是自己不抓紧时间,混乱作息,同师父不是一个性质。
4:00,发好稿子,发信息报备师父。师父看我忙完了,就回复信息问我最近的状况。即便每天在师父的摄受范围内,还是要时时请益汇报的。我简要的汇报了一下,师父让我反省反省昨天的境界。
白天,接到了广化寺一位法师打来的电话,谈其他的工作,顺便也聊了聊最近的状况。我把昨天的事情告诉了法师,并且忧郁地说,自己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理解师父的良苦用心,才能配合好师父承办利生事业呢?法师笑我:“着什么急,你要是真能完全理解师父的想法和做法,那就跟师父一个境界了,怎么还会这么苦哈哈的?”
说的也是。到底是怎么理解“见贤思齐”的?是只动动脑子思一思“齐”,还是真正会去做点什么,不断种“齐”的因?我们会取笑寓言故事中守株待兔的老汉,和脖子上套着饼却饿死的懒人,却不想自己有的时候其实也懒得劳作或烙饼。师父的功德,自己看到一点皮毛,就浅尝辄止了,虽然“思齐”,但是思错了方向,不问耕耘,但寻收获,本应多去思考如何通过依师,修改自己的毛病习气,打磨内心的棱角,现在不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反而执在何时能够达到“齐”这个结果的时间段上,不是很颠倒吗?想想依师以来,同修增长了什么,自己又增长了什么?好像挺明显的,常听到别人说发现了自己某某毛病,正在努力修改,而自己,除了增长些慢心以外,别的好像都微乎其微。
法师接着开导我:“实际上,认识到问题和差距,应当欢喜,而不是低落。要学会面对境界的时候,根据业果去思维。”
我说:“也许通过思维,是可以想清楚,想明白的,可是面对境界的时候,发现内心现起的第一念,就是烦恼,一次也不会例外。”
法师说:“对,这是不太容易,得通过长时间的练习,纳法成业是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有功夫的人,做任何事现起的第一念就是业果,这是长期串习的结果。我们平时做事为什么要提策意乐、动机,原因就是在这里。”
提到意乐动机,想起在做“见闻觉知”的初期,一位法师曾经帮我分析过做此事的动机和意乐,并还做了科判,从造业的对象开始谈,现在还记得一些:
甲一:对师父。
乙一:事。
乙二:意乐。
丙一:想:无错想。
丙二:等起:亲近善知识,依师学法。
丙三:烦恼:经常检查是否通过做事,内心产生高己卑人等世间八风。
乙三:加行:收集资料,写作。在做的过程中,要注意乙二。
乙四:究竟:造业完成后,要反省等起和烦恼部分,以期改进。
甲二:对读者。
乙一:事:对人,包括现在读者,和未来读者。境复杂、强。
乙二:意乐。
丙一:想:无错想。
丙二:等起:与学修相结合,尽除并期启发他人尽除和师友的违缘。
丙三:烦恼:名利心等。
乙三:加行:同甲一之乙三。
乙四:究竟:同甲一之乙四。
为短期效果,要多在事项上也就是加行上用功,而从长远的角度讲,要多从意乐上用功。这里说的“长远”,不是这一生或几代人这么短的时间。要多从净化烦恼的角度,学习揣摩善知识的心意。每隔一段时间,可以总结,反省,提炼可以学习和改进的地方,特别是当在一些境界中被否定和批评的时候,尤其有可以学习的地方。
反省主要从三个方面:1,自己做事动机是否清净,烦恼有无净化。2,对业果有无渐渐升起决定,是否对业果越来越敏锐。3,自我戒律是否清净。
对照检查,不清净的等起和烦恼完全被说中,并且三个反省的方面也没有明显的增长。
师父借助博客凝聚共业,我却借助博客增长烦恼,怎么能够心心相应呢?
谢过法师,挂上电话,好像有些释怀了。收到一条师父的信息,心中一怔,因为师父说的,正是面对此境界自己所显现出来的最大问题。
师父说:“眼光长远,脚踏实地。”
感恩师父,感恩同修,让我看到自己的问题。师友,是帮助自己重塑生命的最珍贵的宝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