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寺院报道 |
见闻
早晨仍然是由法师带领我们进行晨起缘念。
法师先讲到了暇满人身的难得。如何难得呢?就犹如茫茫的大海里有只瞎眼的乌龟,这只乌龟每一百年浮出水面来透口气。大海上漂浮着一块木头,这个木头有一个小洞。当这个瞎眼的乌龟每一百年浮上水面一次时,刚好碰到这块木头,并且头刚刚好撞到木洞里。我们获得暇满人身的机会就像“盲龟遇浮孔”一样难得。我们今生能够得到人身,并且能够坐在这里听佛法,实在是很不容易。大家要好好珍惜暇满人身,累积福智资粮,不要入宝山而空返。正所谓:
“暇身胜过如意宝,唯有今生始获得,难得易失如空电,思已则觉世间事,徒劳无益如扬糠,故应昼夜取坚实,至尊恩师如是修,欲解脱者如是行。”
在这样难得的生命中,我们以何因缘能在这里听闻佛法?很多人会以为这主要是我们自己的善根所决定的。法师说事实可能不那么简单,最重要的是由于佛菩萨的慈悲和愿力,并给我们分享了一则《贤愚经》里佛陀的本生故事:
一天,在罗阅祇竹园中,阿难尊者问佛:“为什么最初闻法得度的是乔陈如等五比丘?什么因缘使他们最早听闻到佛法,最早得到解脱?”不料这一问,引出了一段悲欣交集的故事。
佛陀说,“因为他们先吃过我的肉。所以今天能先体味到法。”在无量阿僧祇劫以前,那时候,有位名为设头罗健宁的国王,他统治八万四千国家,包括六万山川、八十亿聚落。国王非常慈悲,很照顾国内的人民。有一年,火星出现,国师预言,将有十二年没有雨水。没有雨水就意味着没有粮食,老百姓没有吃的。怎么办呢?大臣们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把现有的粮食集中起来,每人每天定量分配,直到十二年结束。但这样每人每天分到的食粮很少,于是很多百姓都不断饿死。国王非常伤心,为了救渡百姓,趁民众睡眠时,向四方顶礼,发愿希望能转世变成一条大鱼,将身体供给百姓们吃。他发愿完毕,就从树上跳下自尽。于是马上变成了一条五百由旬的大鱼,五百由旬大致相当于2万里长,非常大的一条鱼。这时有五个木匠走到河边,大鱼用人语对他们说,“饿了可以来吃我的肉,吃饱了还可以带些回去。回去告诉国人,需要吃的都来我这里取。”于是五个人吃饱,带了些肉回去,并告诉国人。全国的人都来吃这条鱼的肉,吃完一边,鱼自动翻身到另一边,另一边吃完,又翻回去,那边又长出来肉。就这样供养了国人十二年。十二年后,吃鱼肉的人全部都转生天上。那个国王就是佛陀,五个木匠就是最早的五比丘。国人就是八万诸天人和诸位弟子。因为五个木匠最早吃佛陀的肉,因此佛陀出世时,他们也最早听闻到佛法。
什么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对一切众生永恒不变的关怀。佛陀的大悲心无量无边,为救护苦恼众生,曾无数次地不惜贡献出头目脑髓来救拔我们。《法华经》云:“三千大千世界,无有如芥子许,不是如来舍生命处。”我们也正因着佛菩萨的悲心和愿力,才能够有机会值遇佛法。
在受戒仪式前,法师又带领大家思惟了戒的功德。要出离三界苦海就必须依靠戒律。在凡夫位上,戒是佛陀所能给予的我们最好的加持。法师让我们进一步思惟:是谁在为我们受戒?是佛陀。我们要记住,“于长夜中,驰骋生死寻觅我者;于长夜中,为愚痴覆而重睡眠,醒觉我者;沉溺有海,拔济我者;我入恶道,示善道者;系缚有狱,解释我者;我于长夜,病所逼恼,为作医王;我被贪等猛火烧燃,为作云雨而为熄灭”,有一个人,从无始劫以来一直千方百计地拉拔我们,为了救度我们甚至不惜无数次地舍弃生命。我们若还不觉醒,那真是轻师慢法,忘恩负义啊!
所以在无限生命中,我们要怎样去相续这样的业缘?要怎样去做才能不辜负佛陀的慈悲?只有我们自己也向佛菩萨学习,做到和佛菩萨一样。我们要饶益有情,不要再随顺自己的烦恼。
通过法师的引导,大家对佛陀的功德体会得更深刻了,对八关斋戒也更加的希求。受戒仪式举行时,居士们的心被深深的触动了。我们怎能不对佛菩萨生起由衷的感激呢?对照自己的所做所行,又怎能没有深深的愧疚呢?念诵仪轨时,许多居士已经是泪眼模糊,声音哽咽,随着法师慈悲的声音,把自己内心的感恩化为语言,高声和唱。
受戒仪式结束了,但是魏居士还是没办法马上平复心中的激动,她一边拭着眼泪,一边诉说她的感受。没学佛以前,魏居士在社会中苦苦打拼,身心疲惫不堪,病苦逼迫,但是却找不到依托。万般无奈之际,她的妹妹向她介绍了佛法,在佛菩萨的加持下,她慢慢恢复了健康。魏居士说,每当看到师父的身影,都会深切感受到师父的悲悯,眼泪情不自禁就会掉下来。师父和法师的慈悲,让她觉得心里终于找到依靠了。魏居士十分感念佛菩萨的恩德,谈到以后如何行持,她坚定地说,一定要依教奉行!
李居士回忆师父的话,“对佛弟子而言,再没有比佛陀更圆满的生命楷模,再没有比成佛更究竟的人生宗旨。圆满菩提,成就佛道,这是我们一生的宗旨,也是无限生命的宗旨。一旦我们认准了成佛的宗旨,就一定要以建立清净的师、法、友和合增上团队为目标,依止师长,依循教法,依靠团体,依着共同的目标,去实现共同的宗旨。”
法师提到的一个公案让大家印象很深。一群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妙龄少女在结伴去参加宴会的途中,碰到了正在修苦行的米勒日巴尊者。这位大师衣衫褴褛,蓬头垢面,骨瘦如柴。她们看到后,嘲笑道,“你们看他多可怜啊!我们赶快发愿永远不要像他一样。”尊者听完后,答道,“你看我可怜,我看你们更可怜!我们彼此是相看两可怜。”从世间法的角度来看,尊者是可怜的人,但是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这几位是真正可怜的人,她们并不知道自己是真正受苦的人,不知道自己无限生命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