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12月11日)
成蹊
昨晚快到零点的时候,丈室的灯还亮着,今天一大早,看到灯依然亮着,不知和尚昨天休息了多长时间。下了早课,在去佛教协会的路上,我迫不及待地请问和尚:“师父昨天晚上睡觉又很少吧,是在做什么呢?”
“读经,思维法义。”和尚说。
不说也猜得到。一般,那个时间段,和尚只做这两件事。
和尚停了停,说:“有时我们为人讲法,开示,谈论,人们不容易接受,原因是口业不清净,常常戏论,开玩笑,言而无信,论语上讲‘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人们听了烦恼消除,身心清凉,得现法乐,信心增长。而不是要把佛教的概念强加与人,更不能以对方接受不了,就定为没有善根,主要的问题,我们在给人讲法,对方不但没能领纳,增长佛法,反而疑惑重重,即是损减佛法,再者,冷静不是冷酷,情到极处是无情,才是慈悲,才是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否则,就是情染,就是执着,就是二乘发心。”
感觉善知识的教诫就这样猝不及防的扑面而来。
和尚的话,与内心中的记忆相互碰撞,擦出了一点火星。记得一位自己很敬仰的法师曾经中恳的对我说:“论聪明,你还是有一些的,可是无限生命中,你欠缺的是悲悯众生的心。”
当时心里第一个反应是:“怎么会这样!”
一直很骄慢的认为,自己性格很好,人缘也好,平常很多同学有些境界和问题的时候,也爱找我聊聊,这样的一个人,怎么能说是“欠缺悲悯众生的心”呢?
和尚接着说:“我们到底知不知道别人需要什么?”
对哦,常常会随自意乐地抛出一些法类,也搞不清楚是不是对对方的症,反正佛法是四方道,用很多不同的法类去分析同一个境界,都很容易让人听起来“有道理”。可是事情过后,自己增长的是什么呢?别人会说:“某人,你学的真好,能够对境用法。”或者说:“感恩啊,找你聊聊真好。”自己好像在专门等着别人说这样的话,然后满足地说:“没什么啦。”还会看似谦虚地说:“这是佛菩萨的功德啦。”可是心里是这么想的吗?这么多年,在团队中,在这样的对答中,自己的慈悲心有没有真正的增长,静下心来问问,好像没有这回事哦,反而,慢心增长不少。并且,对别人所说的话,是真的对别人有益处,还是听起来好听,让对方当时有些感受,过后依然没有增长对佛法的信心,这些都是大问号。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听到别人谈起一个法类,当时觉得好的不得了,过后被一个其他的境界叉开,还不到五分钟,就把他讲的全忘了。
和尚还没说完:“我们有没有真正的关心别人,内心深处是否对别人包容,要好好的反省。往往,利他的心不见了,自己还认识不到这个问题,内心当中错误的行相,自己也看不清楚。”
越听越是像在说自己。在别人需要什么的时候,我是不是无私的奉献;在别人不理我的时候,我是不是还能对他微笑;在别人的行为作法不符合我习惯的风格时,我是否还愿意与他合作;在别人误解我批评我的时候,我还有没有耐心听他把话说完然后一丝不苟地改掉……
我通通没有。
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列偏离轨道的火车,如果没有人愿意把我拉回轨道,最后就是撞死。
“佛说法能让众生心开意解,身心清净,离苦得乐,是因为语业清净。读经的目的不在于读了多少经,将来成博士,而是为了启发我们的悟性与信心。”和尚说完,不讲话了。
谈话暂时中止了,思绪却不能中止。很多东西,还要慢慢品味和思维才能更好的理解。我低头看了一下表,5:48,这时我们已经过了北清路,往佛协的方向开。
行事略记:九点,召开秘书长会议,蘧俊忠,陈文尧,张琳三位副秘书长出席,张厚荣,宗家顺列席。
无锡开元寺四位居士来会反应当地佛教的一些问题。西安七方先锋文化有限公司刘建安来会提出拟拍摄法门寺数字影视事,要求他直接同法门寺联系。
下午两点,张军,刘宇主任来会汇报昨天参加中国伊协会议“关于经学院校舍扩大规模工程招标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