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俗众弟子 |
尊敬的学诚法师:
您好。打扰您了。愚人不才,不自量力,妄论丛林建设,多有浅薄偏见之处,愿师念及护法正受,忧世忧俗,忧教忧民之苦意;谅解莽撞!虽言贫但净侍释氏教法之一片真诚。
本人提议建立“佛教佛学答疑门诊”或称“慈悲智慧之窗口”。具体解释如下:
一、依靠国家政府的政治政策形势作思想武器指导设立;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不断自我完善;在法律有利支撑的前提条件基础之上;在佛教的现实、未来发展方向许可的框架之内。依托有实力的“软硬件”设施、人员、条件成熟具备、齐全的;声誉口碑社会影响良好的大中寺院设立“一”或“系列”佛教佛学联系服务于社会广大民众之类的窗口。所以我立名为“佛教佛学答疑门诊或慈悲智慧之窗口”。我强调提出的概念是“佛教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广大民众”。换言之,佛教要为社会为广大民众提供合法的服务,有效的服务,有质量的服务。不但能加强与社会各个阶层的联系与沟通;还可以解疑释惑,向社会广泛推广“人间佛教”的伟大理想。我们的目的,犹如病者寻医之初始,需求助于医院门诊部一样。如社会有需要,广大民众有需要,也必来求助我们的“佛教佛学答疑门诊”。所以面向社会,面向大众,把这“一”或“系列”类窗口长期、稳定、专业的搞下去,适应国情,适应时代,适应潮流;巩固系列化的人文服务精神;强化佛教立足于社会、争取社会、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服务于广大民众。
更为佛教人世间、出世间,僧俗之间,佛教与广大民众之间,建立起一座座桥梁,一根根纽带。加强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创造性的发展僧俗的沟通互动。在平等、尊重、和谐的音符基础上,努力弘扬大乘六度精神。在展示佛教优良传统的同时,也向社会表明佛教积极入世的政治思想态度;努力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精神思想服务,无私无偿地做义务贡献的决心信心。积极纯洁无私的把佛教“中道”和谐的声音和力量奉献给和谐社会与国家。高尚的情怀、广阔的胸怀、开放进步、勇于破旧立新、继承精华、自主发展、爱国爱教是佛教历史发展过程中保持的一贯姿态和优良作风。
二、具体的“窗口”组织系列形式:
1、
2、
依靠电教宣传、专业兼职专家客授等。
专题开设有:佛学专题、宗教政策普法专题;佛教世界观专题;佛教人生观专题;佛教道德观专题;佛教价值观专题;佛教历史、文化、艺术专题等。
3、
4、
我知识面比教窄,更多的形式就不能一一列举了。
三、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觉悟。建设执教从业人员要有很高的素质水平。要具有民族高度、国家高度、宗教高度等高瞻远瞩的政治高度眼光。不求私利,不存私心,必须用“正信”、“科学”的公益心来建立推动这一窗口的设立执行运做。
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拥护党的领导,自省自律,清净道心,遵纪守法;努力积极以身作则,为提高佛教在社会中的整体形象及自身素质奋斗拼搏,努力积极消除纠正长期以来在社会上形成的不良影响与误判误读现象。作为我佛弟子应恪守的信心和道心,以极大的社会责任心,历史使命感来体验实践佛教的“戒、定、慧”三学,勇猛精进,度他即是度己,是人间佛教!
更应该提醒注意!在释群疑化邪迷的说教宣传过程中,坚守持“中道谛”要契理契机,因势利导。见因缘生种,果异熟法。不一定非得强调佛教的观念宣传,注意社会矛盾,理论冲突,心理障碍,勤习观察、勤习识辩、勤习引导、勤习化解,勿使激化、扩大化。以致造成不利的影响宣传和反作用、负效应!身、语、意业应谨而慎之!
据此,我仅提出我的观点看法:
“法界万象,一镜圆照,
海纳百川,祛迷破执,
扶危济困,积极入世。”
可化为“接引” “辩理” “传道” “应机”
“随化”等适宜方便,因人而异,因学而行。坚持三个基本争取原则:
1、
2、
3、
更应该认清一点的是,务必审时度势,民众才是国家与佛教的坚实基础,是佛教未来的发展希望和生息繁衍的沃土。如果失去了国家的支持与广大民众的正信,国之忧矣、教之忧矣!
学子侍心,礼拜叩首!
祝师身体健康
片片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侍心居士
2006年九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