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行船的故事(二)
上世纪80年代的春节前夕,我都是要乘船从重庆到南京,那时江轮的速度最快也得四天才能到南京,由于时间比较长,一路上总会结识一些同舟共济临时朋友。当时的人际关系关系比现在简单,好像没有那么多的相互提防,同在一个船舱大家都是有说有笑,半天时间大家都熟悉起来了,当轮船停靠到一个码头,朋友们到结伴上岸去看看,随便买点土特产。
1 9
82年的春节前夕的那一次乘船回家的途中有二件事给我留下了永远的记忆。我乘座的是三等舱,一舱八位乘客,只有我和另一个小伙子是单身,他是上海人,到重庆探望他多年没有回家姐姐,也随便从重庆乘船经过三峡,一睹高峡风光。我们俩喜欢走动,每到一个码头我们上一起上岸看看。江轮行走的速度不像火车那样稳定,受江水速度的影响经常是不快就慢,如果晚点了,在码头停靠的时间就很短。
我们乘座的“东方红”客轮第二天经过三峡中的一个巴东港,这个地方相对城市算偏僻,江边码头是依靠在一座大山边,山坡很陡峭,我们的轮船还没有靠陇,等着帮乘客扛行李的“棒棒”都挤在那里了,出口处维护秩序的人员还戴着红袖套,他们拿着一把绳索驱赶围拢过来的“棒棒”,我看到是的情景是没有被他驱赶打到的人,在嘲笑被管理人员所绳索打到的人,好像是上等人和下等人待遇,这是当年巴东港给我留下永远都不会忘记的印象。还有就是我那位上海哥们,我们一并上岸,当我们听到轮船鸣笛时,我说不好,船要开了赶紧上船去,他不信,那知道我们乘座的客船上下完旅客就起航了,结果他真的没有登上这班客船,一张旧船票被留在巴东了。
我们开船后码头上打电话给船警,他们到他的辅位来收拾行李,还让我们在一个清单上签字证明。大家都为他担心,不知他怎么能赶上来,第二我们到汉口码头他站在那里了,一脸的无奈,因为他没有能全程走完三峡。他告诉我他是转了好几趟车才赶到汉口的,一路上很艰辛。虽然我们是半程朋友,但毕竟也有半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