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伊沙著《中国现代诗论》自序

(2014-11-28 11:46:43)

自序

 

 

    我已经出版了28本诗集,独著的诗论集此为第一本——它虽于2011年曾在台湾出过一版,但内地同行与读者很少有人读到。

这一方面说明:在中国诗坛上,我首先被当做是一位诗人,其次才被当做诗评家(后者甚至比我“作家”的身份还要居后);另一方面说明:与诗歌相比,甚至与小说等文体相比,我的诗论写得太少了。

这是用前后二十余年的时间方才结成的一部书。

与诗歌写作的主动性与计划性相比,我的诗论写作似乎更依赖于某种契机的降临:比如报刊约稿,这使得构成本书的全部文章都曾在报刊上发表过,并在发表当时就产生过一定影响(有些篇什甚至还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有效地参与了近二十年来中国现代诗的发展进程。

这是一位身在中国现代诗前沿阵地的诗人,对于诗歌的发言。

尽管我的职业是在大学教书,但却从来不为职称等目的去写那种“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干巴巴的“学术八股丑文”,以满足那些可恶的学报的刊登需要(想刊登还须上交版面费),所以至今仍是个“副教授”——但是,这点牺牲是值得的,我确保了我的诗评还是文章,甚至于是美文,不至于面目可憎、味同嚼蜡,如同木乃伊一般。

多年以前,作家张承志说过的一句话颇获我心:“我关心的是美文”——将诗评写成纯粹的美文也不现实,但我确实很讲求它的美文指数,即是说:它首先必须是可读可感的好文章。文学批评必须具有文学性,诗评必须有诗感。

另一方面,我也从未降低对其学术含金量的追求——即你必须在诗歌现场和文本中发现问题、在文章中提出问题、通过论证解决问题——你还必须有自己的创见,在满眼都在抄“他说”的环境中,你必须敢于做到“我说”!

事实上,在中国诗坛,有价值的理论创见和见成效的批评文章,几乎全都出自诗人(极少数诗人)而非专业诗评家之手——后者只能在形成事实之后做一份貌似面面俱到实则不疼不痒的总结报告。这充分说明:如果远离前沿脱离现场的话,诗歌评论只能无所作为。

我庆幸,在过去近三十年中,我一直身在现场并冲杀在阵地前沿,亲历了战火硝烟,也堪称“风云人物”,首先是诗人,其次才是诗评家——这确保了我每次发言的真实性、可靠性、生动性,确保了本书将成为中国现代诗发展进程的“见证之眼”。

我曾在一次诗会的发言中谈到:“目前正在走向百年的中国现代诗,从纵向上比较至少达到了初唐般的成就,我相信在我的有生之年会看到它将迈向盛唐的高度,从横向上比较它目前已经达到一般国际水平或世界中上水平,我相信在我的有生之年会看到它会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我相信目标宏伟便会有人加倍努力!

谨以此书献给款款走来的新诗百年!

 

                                                                伊沙

                                                        2014.11.28于长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