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徐江主编的《给孩子的诗》
(2014-12-07 09:55:51)
标签:
育儿 |
《女英烈传》
那是个有阳光的上午
你的小女儿走在唐宁街上
伦敦那些谢顶的楼群
她没有看见
她不知道
昨天发生了战争
踩着阳光
走进白金汉宫
她不知道
那些先生们为何面无笑容
给她脖子上挂上
一枚银色的乔治勋章
那是要交给妈咪的
她很高兴
像只小鸟飞回家去
她要告诉妈咪
这些有趣的经历
妈咪肯定回来了
带回巴黎最小号的时装
过去每回都是这样
她始终没看那枚勋章
妈咪就在上面
微笑着谛听
她跃动的心房
并想伸出手来
抚平她头上
扬起的羽毛
(1988)
《回故乡之路》
回故乡之路
早已遗忘
我也忘却了
故乡的方向
是这样一个早晨
一匹在夜里梦见我的黑马
走进这座城市
停在我家门前
它望着我
伏身下去……
(1989)
《鸽子》
在我平视的远景里
一只白色的鸽子
穿过冲天大火
继续在飞
飞成一只黑鸟
也许只是它的影子
它的灵魂
在飞
也会保持鸽子的形状
依旧高飞
(2000)
《妈咪爱》
写一首关于母亲的史诗
像我的大师艾伦·金斯堡
所干的那样
这是我已经放弃的计划
让我彻底打消这一念头的是
五年前儿子的出生
他生下后吃的最多的一种药
冲剂——由发甜的颗粒组成
有着这样好听的名字
让我无话可说
让我无诗以对
(2001)
《思念或质疑》
在异国他乡旅行
最先思念祖国的
是肠胃
那是从涂满黄油的
第一片面包开始的
明摆的事
如此简单的经验
怎么此前
来过的家伙
就没一个告诉过我
(2002)
《口罩》
平常日子
我看见口罩
总想知道
它罩住的一张脸
是美的?
是丑的?
这些日子
当瘟疫蔓延大地
我看见口罩
只想知道
它罩住的一张脸
是哭的?
是笑的?
(2003)
《1972年的元宵节》
一个孩子
一个和我一样大的孩子
提着一只红灯笼
在黑夜之中跑过
我第二眼
又看见他时
只见他提着的是
一个燃烧的火团
那是灯笼在燃烧
他绝望地叫唤着
仍旧在跑
在当晚的梦中
我第三次看见了他——
变成了一个火孩子
在茫茫无际的黑夜中
手里提着一轮
清冷的明月
在跑
(2005)
《姑妈口中的爷爷》
他在喧嚣的红尘中
他在时代的暗夜里
忠实于自己的内心
做着他的家训
为自己的后代
当好先知
他说:我们家的孩子
都是比较笨的
不善于和人打交道
那就与天与地为友
并在天地之间
安放自己的追求
(2005)
《春天的亲人》
每年春天
我都在花的现场问人
“这是什么花?”
“这是什么花?”
“这是什么花?”
然后
忘记
然后在下一年
接着问人
接着忘记
以至于很多年
我觉得
我比那些知晓
所有花儿名字的
植物学家们
更是春天的
亲人
(2006)
《暖冬之夜》
等雪
等得心痒痒
抬头
瞧见白月亮
(2007)
《心,还是心》
不到荷兰你不会知道
梵高画得究竟有多像
不是不像而是就是
俗人的眼看不到这一点
是因为他们看任何事物
都不是用心在看
更看不到别人的心——
梵高所画的荷兰是有脉搏的
我看见画框都在扑扑地跳啊
(2007)
《葵》
(同名诗刊及网站题辞)
向太阳
不低头
(2008)
《现实勾起回忆》
小时候
我是先听说
“马蜂窝捅不得”
才有那次冒险行动
一根木棍捅过去
撒丫子就跑
等到跑回家
头上顶着六个包
疼得龇牙咧嘴
隔日的复仇行动
我采取了火攻
还是用那根木棍
挑起一块点燃的抹布
直接蒙盖到马蜂窝上
撒丫子就跑
等到跑回家
头上的包
也只增加了一个
竟然一点都不疼
七个包都在欢叫
(2010)
《二泉映月》
三年前的夏天
我和儿子
常在小区的空地上
踢球
一个十岁左右的
小男孩
老是跑来参与
他是小区看车库的
老师傅的孙子
说话有点大舌头
那个火热的
属于世界杯的夏天
我们疯狂踢球的行径
被人一连投诉了两次
也就不再踢了
三年后的夏天
我总是独自一人
头顶烈日
在小区的小径上
绕圈暴走
“你你你
怎怎么不踢球了?”
有人大着舌头问我
我才认出是那孩子
他长大了三岁
我才看出是个傻孩子
“你在哪儿上学?”
“我我我……不上学”
到了晚上
小区闷热的夜空中
响起了生涩的二胡声
依稀能够听出
是瞎子阿炳的
《二泉映月》
除了我
大概无人知晓
是这傻孩子拉的
他在地下车库顶上
跟随爷爷学艺
(2013)
《惭愧》
十八年来
儿子成长的
每一步
我都操碎了心
但也只是
操碎了心
而其母
永远在行动
(2014)
《在天涯》
紧抱不放啊
祖国
在电脑里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