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鼓舞!鞭策!

(2014-06-04 19:16:37)
标签:

情感

《新诗典》三周年感言

 

刘川

  

  中国诗歌的现场,逐渐转移到网络,这是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的结果,我一直担忧,因为缺少了体制梳理与学术筛选,无限自由堆积与更新覆盖的网络会变成诗歌垃圾场,导致珍珠被裹挟、埋没。但仅从《新世纪诗典》创办至今来看,我就知道了,自己的担忧是多余的、可笑的。

沉闷压抑的诗歌彻底被网络解救与激活了——摆脱了虚伪的体制审查、约束,摆脱了虚荣自恋的学术陷阱,诗歌真实地回归了生活,呈现出了现代性——多元的、独立的人文思考和丰富的中国情感与体验。如果要真实地考察中国当代诗歌,伊沙主持的《新世纪诗典》无疑是最好的抽样与横切面。在这个小小的微博空间,且不谈好诗的高度,单单看好诗的多元,我就觉得,一个开阔的中国诗歌时代开始了。纳须弥于芥子,一个微博里面居然是风起云涌的大天地。而这个日复一日耗费心力,来担当巨大网络平台公益诗歌编辑、独立诗歌学术评委的人,眼光何其开阔!

在公众眼里,他更多是中国诗坛的“异类”、“怪杰”、“捣蛋者”,一个饱含争议的人物。但从《新诗典》三周年来看,我们不得不对这个人生起敬意,如果必须用一个词语形容,就是:无私。小心眼、小胸怀、小算计等等,与这个人的行为无关。你看,《新诗典》太多的入选者,是“无名小卒”。如果不是伊沙的大力推举,他们某些人都不一定会把自己当成诗人,甚至不一定会写下去——他们何时冲破铁板一块的官方发表体系呢?但伊沙证明,在诗歌赛场上,他们才是真正优秀的种子选手。

当然,还要说到伊沙独到的眼光,精确的现代感、现场感。把他选的诗歌集中到一起,就是今天乌烟瘴气而又生机勃勃的中国。被转型中的、庞大的中国身躯腾起的每一粒灰尘可能都是一个诗人、一首诗。伊沙发现了这些,通过这些诗人和诗,记录了这些。除了他,我想不到还有谁是这样贴近地面的尘土、这个国家最真实的质感。那里面的诗意,是真正的诗意。这就是今天的诗现场。

说到在场的诗,我突然就想到了另一个编辑孔子,与他编的《诗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