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长篇小说《狂欢》 |
记者:在中岛的那个采访中,我注意到你好象对电影没兴趣,是天生的排斥吗?
伊沙:有兴趣,不排斥,甚至有感觉、有想法,但这并不等于我就要去做什么导演。
记者:你不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可我还是想让你推荐一位你认为写的不错的外国作家或者一部电影,我一直认为作为诗人的伊沙和作为批评家的伊沙是同等重要的,这不止是一种眼光,更是一种品质?
伊沙:一位外国作家:美国诗人、作家查尔斯·布考斯基。
一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别笑我土!
记者:这几年,山东冒出了好多诗人(发现盛兴是你对70年代诗歌写作的贡献之一),有的早就出道,只不过近几年才产生影响,像盛兴、邵风华、长征、雪松、江非、轩辕轼轲等等,你最看好那个?
伊沙:东岳。
记者:山东文学在全国的影响,一直表现在小说上,诗歌一直处于不尴不尬的地位,对山东诗歌的现状,作为一名成名甚早的诗人,你有什么看法?
伊沙:也许是孔孟后代之故吧——我感觉山东人太中庸了,于诗不利,小说好像也只出张炜那号的。
记者:最后问你一个有点无聊的问题,过去的半年,你成功地从一个体重190斤的胖子变成了一个体重140斤的非胖子,与你出版长篇小说《狂欢》相比,是不是更有成就感?
伊沙:不是,因为跟写作长篇尤其是出版长篇相比,这是太容易做到的事。而且,我动用的还是在二十多年的写作生涯所磨练出来的意志力。减肥没什么灵丹妙药,靠的就是意志力,身边有很多人照着我的方法去做,结果却是越减越肥。
记者:90年代的《上海文学》有一个栏目——60年代作品展,从年龄上讲,你属于60年代,而你的朋友侯马也有过创作从89年开始的说法,但具体到文本,你的作品还是和60年代为代表的比如“新状态”一些人的写法还是有很大差别的,甚至格格不入,如果单看作品,有时我感觉你和60年代是不相符的,甚至多了70年代人的许多特质,你的看法如何?
伊沙:很高兴你能看到这个差别,这个格格不入。“新状态”是多么观念化的一个产物,什么“生活本身就这么无趣,所以我就可以写得很无趣”,跟他们相比,我就是爱写日常生活中有趣过瘾,唐欣说我写的是“日常生活的传奇”——可以这么总结,我和他们都是从日常出发,他们是从日常到日常,我是从日常到反日常。“新状态”这帮人长篇都玩不转的,因为长篇需要一点真本事,一定要写好看的。
我不觉得我像70年代人——在我看来,他们太不专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