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要命的诗人

(2006-05-14 22:57:29)
分类: 树才随笔

茨维塔耶娃:不要命的诗人(二)

 

成为一名诗人?在青春时代,多少年轻人曾萌生过这一浪漫而伟大的愿望!但命中注定,只有不幸中的不幸者(也是幸运中的幸运者),才能最终承担起这一命运。诗人何为?诗人写诗。但别忘了,写诗是伴随着生存并在生存中展开的,这就意味着,诗歌同时还是一种人生,一种命运。写诗这一行为只是把这种人生语言地落到实处。汗毛孔一样多的生存细节仍需日常地穿越。

依我最粗糙的分类法,这世上只有两类人:一类是诗人,另一类不是诗人;诗人中也只有两类人:一类是要命的,另一类是不要命的。茨维塔耶娃是一个不要命的诗人。不要命”——因为她始终在“绝境”中挣扎。也只有挣扎,才使她有可能在绝境中窥见一丝光亮。确实,命运好像只对茨维塔耶娃微笑过仅有的几次:她幸福无忧的童年生活;她18岁时自费出版的诗集《黄昏纪念册》遭到几位前辈诗人一时的夸赞;1911年同艾伏隆的一见钟情;她与帕斯捷尔纳克和里尔克之间书信往来的精神之恋……剩下的,差不多就是灾难和不幸了。但正是这些灾难和不幸,反而突出了茨维塔耶娃的倔强个性。

她的诗作,没有一首不是源自她的生存遭际。在她身上,诗歌声音和诗人声音的奇异重合,像心灵之嘴和身体之嘴的二重唱,使她的歌声久久地回荡在天地之间。这是最强烈的心灵状态和最简略的语言创造的完美结合。而这种结合所抵达的,就不只是语言创造的高度,而更是灵魂直接喊出自己的高度。读懂茨维塔耶娃诗歌的人,顾不上去细究这句或那句诗的意象和用词(它们当然是精妙的,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强悍的震撼力!),因为这些诗句里活蹦乱跳着那么率直、那么深沉、那么忘我的一颗内心。

在整个“白银时代”诗人群的非凡合唱中,茨维塔耶娃的歌喉显得格外粗犷,激烈,大开大合,显得更加悲剧,高亢,不加压抑。她是那么彻底地把自己开放给诗歌这一伟大的自然力,以致最复杂的事件都在她的粗笔勾勒下凝缩为带破折号的短短几行。要说诗艺,这才配叫诗艺。这诗艺直接命中,毫无罗嗦:让能够说出的直接找到最简明的语言形式,让无法说出的谦卑地隐身于“破折号”的桥下。是用大粗黑笔写诗的,而不是用细铅笔或圆珠笔。

“白银时代”诗人群,最得我心的是曼德尔施塔姆,但最让我暗中惊叹的,还是茨维塔耶娃。这样的诗人类似于奇迹,有那么一个,整个时代的黑暗就被照得清清楚楚,因为这样的诗人本身就是人性之光,就是痛苦深渊。当然,在痛苦深渊的挣扎注定是无望的,只是,生命在挣扎中也烙下了不灭的血印。当这些血印在语言的允诺下,进入天空般无所不在的隐喻空间时,诗最终在神性层面得以超越自身,并像古老的箴言一样代代相传。

茨维塔耶娃的诗歌,对我们当下的汉语诗界,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我们伟大悠久的古典诗歌是讲求含蓄和意境之美的,常常止于山水的空灵之境和对纷繁人世的虚无认知,其实,中国诗人在淡泊中也不乏灰心,超逸时更常露破绽,而茨维塔耶娃身上那种自由独立的人格,那股忠于个性的勇气,尤其是,她心灵的浩阔和血性的饱满,也许会给我们逐年趋于苍白、越来越迷恋技术之美的现代汉诗提供一种有力的参照。

血的殷红,爱,痛苦,心灵的非凡品质,总是诗所珍贵的。

文章引用自:http://素材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不要命的诗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