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甫评传中的剡中

(2022-11-08 20:46:56)

杜甫评传中的剡中
陈贻焮先生著《杜甫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上册,1987年3月购于新昌新华书店旧书摊中,束之高阁久矣,后读洪业传,知此与洪业杜传(后亦购之)为中外杜甫传中的佼佼者,拂尘埃而读之,方知此著共上中下三册,此仅为其一耳,已达毛五百页,遂穷搜网络得pdf版三册,以聊备一格。最近,见钱志熙先生有乃师陈贻焮《杜甫评传》评论文章,论其优点甚详,笔者欲购同一出版社中下两册,以成完璧,惜其价已扶摇直上,还是北京三联重版此书容易得之,但又有重复,故只好作罢。
读其杜甫评传,陈先生的确化过大功夫,他最好的年华近二十年,都浪费在文革下放劳动中,动乱结束后,他惜时如金,奋起直追,先出版论文集,再撰写此卷帙浩繁的杜甫评传,他将一切可以搜罗的资料,加之杜甫诗集,无不加以考证利用。当然,评价其大著,自有专家,无庸笔者赘言。笔者所欲介绍者,乃杜甫早年游历剡中的记载,抄录以为同好共享。
这是该书第三章壮游内容,共分六节。一为太平盛世和太平天子,二为盛唐漫游之风盛行,三为首游郇瑕和吴越之行,四为忤下考功第和放荡齐赵间,五为归筑陆浑庄,六为二年客东都。
先说盛唐漫游之风盛行。他说,首先是这一时期经济繁荣,封建统治阶级生活富裕,物价便宜,社会秩序安定,为漫游提供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水陆交通的发达,驿传制度的建立,不仅满足了政令传达、官员往来和漕运的需要,也有利于常人行旅。此主要指隋炀帝开掘大运河。而且在水陆主要交通线上都设驿站,负责传递公文,接待来往官员食宿,为他们提供车船马匹等交通工具。每三十里建一驿舍(亦称传舍或邮舍),由驿丞掌管;为驿传服务的称为驿夫。全国共一千六百三十九驿。其中水驿二百六十所,设驿船;陆驿一千二百九十七所,设驿马;水陆相兼者八十六所。这都是公家所设。私营旅店则备有驿驴,供旅客租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
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唐之举人,先藉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可见凭交游人扬名声,录干谒以求提拔,对于准备应试的士子来说,是多么重要了。要交游、干渴就须旅行。孟浩然是盛唐前期的诗人,比杜甫大二十三岁。他于开元十六年(728)赴京应举,不第后,为排遣失意的苦闷,便自洛之越,在今浙江的杭州、绍兴、温州、乐清等地住了两三年,游览了天台、剡溪、镜湖、云门寺、若耶溪、孤屿等名胜,孟在当时可算大旅行家了。据我(指作者陈先生)考证,孟浩然自洛之越,约在开元十八年(730)夏秋之际,自吴越还乡约在开元二十一年(733)五月。开元十九年到二十一年,杜甫也在吴越(主要是越)游历。杜甫晚年在夔州闲居,曾作《解闷十二首》,回忆故人旧事,其六说: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一往情深,语气亲切,看样子,他对孟浩然这位前辈诗人是有过交往的。
在首游郇瑕和吴越之行一节中,作者说,杜甫第一次出远门去郇瑕(今山西临猗县),是在十九岁那年(开元十八年,730)。开元十九年(731),杜甫二十岁,开始往吴越游历。他的《进三大礼赋表》说:浪迹于陛下丰草长林,实自弱冠之年矣。即指此。这次漫游,是从洛阳出发,乘船经广济渠、淮水、邗沟,渡江而前往江宁(今南京)。
离开江宁后在吴越各地的游踪,只能在他晚年回忆往事的跳跃而浓缩的诗篇中窥见一鳞半爪: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不能忘。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壮游》)。此诗后八句述越中胜境。枕戈待旦是西晋末爱国志士刘琨语,这里借指勾践的卧薪尝胆,矢志灭吴雪耻。秦皇指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十月出游,至钱塘,临浙江,上会稽祭大禹事。越女,鉴湖二句,指初来越中的新鲜印象。鉴湖一名镜湖,在今绍兴城南三里。若耶溪在城东南三十五里,北流入镜湖。相传若耶溪旁有西施浣纱石(一浣纱石在今诸暨县南西施故里苎萝山下浣江中)。初来乍到,偶见鉴湖、若耶溪一带越女白皙秀美,气质浪漫,想象力丰富的诗人往往会联想到西施。
据方志载,绍兴东南二百八十里有嵊县。剡溪嵊县南,清川北注,这与曹娥江相接。剡溪附近有嵊山、嶀山,二山峰岭相连,其间倾涧怀烟,泉溪引雾,触岫延赏。溯剡溪而上,两岸峭壁,势极险阻。乘高瞰下,有深林茂竹,表里辉映,名为嶀嵊,山水俱秀。谢灵运的《山居赋》并自注说:决飞泉于百仞,森高薄于千麓。会以双流,萦以三洲,表里回游,离合山川。崿崩飞于南峭,槃傍薄于西阡,拂青林而激波,挥白沙而生涟(双流,谓剡江及小江,此二水同会于山南,便合流注下。三洲在二水之口,排沙积岸而成)。室壁带溪,曾孤临江。竹缘浦以被绿,石照涧而映红。月隐山而成阴,木鸣柯以起风。描写的就是这里的景物。北有石床,谢灵运曾垂钓于此。下为剡溪口,水深而清,叫嶀浦。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即写在剡中恣意游赏的事。
抄书至此,让我不能不停下笔,为作者写剡溪风光之秀异,引文之经典,山水之卓特灵秀,比一般土著作者更让人赞叹。陈先生也许到过此地,如不然,则实在所费引经据典案头工夫非常人所能到。下面还有更精彩的。
嵊县、新昌、天台诸县毗连,名山相接。新昌县东五十里有天姥山,高三千五百丈,周围六十里,其脉来自括苍山,层峰叠嶂,万状千态,最高峰名拨云尖(按,抄此不能不赞叹其引文之准确。那时还在八十年代初,至少在作者写作此书时,唐诗之路之说尚未提出,而他据万历新昌县志天姥山条,知最高峰为拨云尖,而至后来许多年,新昌有专家还称其最高峰为北斗尖,子虚乌有之事,漠然处之许多年未得更正,令人叹息!)。《太平寰宇记》卷九六引《后吴录》:传云登者闻天姥歌谣之响。道家称为第十六福地。谢灵运常在会稽带寻幽探胜,天姥山也是他游踪所到之处:暝一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登临海峤初发彊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又县东三十五里有沃洲山,高五百余丈,周围十里,与天姥山对峙,道家称为第十五福地。东晋名僧支遁等居之,王羲之、谢安等名士十八人与之游,号为胜会。天台县北三里有天台山,周围八百里,主峰为华山,景物奇异。又县北六里有赤城山,石皆霞色,望之如雉堞,故名。又县西北二十里有桐柏山,亦为道家所谓七十二福地之一。由清溪迤北而入,岭路九折,至洞门一望,佳景豁然,道观屹立其中,当时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即隐于此。唐景云二年(711)睿宗召天台道士司马承祯,问以阴阳数术;后承祯固请还山,遣之(见《旧唐书》)。据《清一统志》载,桐柏观(一名桐柏宫)即这年为司马承祯建。据卫凭《唐王屋山中岩台正一先生庙碣》(载《全唐文》),知司马卒于开元二十三年(735),而自开元十五年(727)以后他即居王屋山。杜甫来游剡中时,司马虽在世而不在此。其后十一年(天宝元年,742),李白与司马的师弟吴筠隐于剡中,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与筠俱待诏翰林(殿本《旧唐书李白传》脱此一段,此据张元济用宋刋校补本)。后吴筠为群僧所嫉,乃求还山,李白亦遭谗见放。既而中原大乱,江淮多盗,(筠)乃东游会稽。尝于天台、剡中往来;与诗人李白、孔巢父诗篇酬和,逍遥泉石,人多从之。
按,抄此,不能不指出,李白因吴筠之荐而任供奉翰林之说,经后来李白研究专家进一步深入研究,已被否定,当时应由元丹丘推荐而入朝廷任职,陈先生写此书时尚早,故有此说,今三联书店重版此书,或已改正。
可见剡中从东晋到当时,一直就是僧道名士隐居遨游的去处。李白早有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的愿望。天宝四载(745)他将离东鲁入越时作《梦游天姥吟留别》,盛赞天姥之雄奇非五岳、赤城、天台差可比肩,且对此山似甚熟悉,这当是他与吴筠等人的旧隐地。白居易《沃洲山禅院记》说: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浙东山水既浑然一体,又各具特色,杜甫当时在此地的游踪,只简括地提到: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归帆拂天姥。他既已到此,近处诸般名山胜概想都登临观赏过。他的《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说: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是闻清猿。若耶溪,云门寺,吾独何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又《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说: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水经注》载:若耶溪上承嶕岘麻溪,溪水至清,照众山倒影,窥之如画。又载:山阴县南有玉笥、竹林、云门、天柱精舍,尽泉石之好。禹穴在绍兴委宛山,相传禹得天书处。这哪里是在用典?这是杜甫在追忆会稽、剡中之壮游。青鞋布袜从此始,可见青年杜甫当日的英姿。孟浩然《越中逢天台太一子》说:登陆寻天台,顺流下吴会。曹娥江上游即剡溪,其一源出天台山,经新昌与他源合。据此,知游天台、天姥后可乘船从剡溪顺流下往绍兴。故杜甫说:归帆拂天姥。但不知他曾往新安江、桐江、富春江一带游历否?与杜甫在同一个时期游历越中的孟浩然,所采取的路线是比较合理的:先溯浙江而上,登览了天台山,然后从剡溪顺流而下往绍兴。青年杜甫来此吴越游历,感受深刻,收获丰富,增长了阅历,提高了美学修养,这无疑有助于他诗歌艺术的成熟。他晚年写《春日梓州登楼二首》其二说:厌蜀交游冷,思吴胜事繁。应须理舟楫,长啸下荆门。可见他总忘不了这一段愉快的游历,到老还想去呢。
他的《壮游》接着写道: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这里讲的就是开元二十三年(735)他二十四岁自越归东都举进士不第的事。这次杜甫前来应试,自视甚高,甚至连屈原、贾谊、曹植、刘桢这样一些古代大文学家都不放在眼里,一旦落第,懊恼之情,可想而知。但他当时年少气盛,考场得失,并不过于在意,第二年(开元二十四年,736),他又兴致勃勃,到齐赵漫游去了。
抄此,作者于剡中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当代诗人游历胜会,都写得清楚明白,而从中理解杜甫之寥寥数言之诗,也可极尽其能事。从此亦可见杜甫评传于杜甫诗之解释,附以其人生经历思想抱负,让人一览无遗,获益良多,几可作杜甫大辞典而读之。今以剡中一隅读之,也可鼎尝一脔,略窥斑豹。故抄录如上,以为参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屙罗罗草
后一篇:乌窦山赋并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