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日平顶寺一到

(2022-03-29 20:16:14)

春日平顶寺一到
昨天,据俞先生言,原大明市乡(今属羽林街道)万石坑村边,去平顶山,有座平顶寺,规模很大,颇可一观,我即记下。
上午天晴,与妻子开车去那里一游。车子从羽林隧道过去,直行,右转,再右转入县道,就是塘孔,上去,即万石坑。从村口再右转上山,就是平顶山。大道一条,车行可直达,导航言,还有一公里路程,心想,本来也是散步踏青赏春而来,还是将车停在万石坑村口,步行上去为佳。
车子停在万石坑村中停车场,下来,一农人正从山上下来,我问道,去平顶寺,步行不远吗?他说,尽管开车上去,此路笔直直达。我说,那算了,反正过来玩玩的。
下车后,我看到万石坑村,百来户人家,沿坑靠山而居,村中绿树成荫,生态极好,有两棵大树,参天而长,绿荫如盖如云,掩映一方,鸟声很多。我们未入村内,只对着大树,拍了几张照片。万石坑,虽不起眼的名字,却颇有气势,充满诗意。
回来查地名志,称当时该村为100户,540人,张、吕两姓居多,张从拔茅来,吕于明清时从县城来,有350年生侧柏、150年生樟树各一株。
沿大路逶迤而上,一路草木葳蕤,鲜花繁茂,满眼绿色,越上去,远看得远方平野,风景甚好。不久,即至一村,为横山头,六、七十来户人家,在沿山一带,大都是新房,居高临下,村中绿树参差,面对宽阔的平地,田畈上多是已开花的草籽,蔬菜,树木,比万石坑村更远离尘嚣,闲静舒适,村口有大树一棵,大数围,有些年头了,大概为香樟树,满树嫩绿,生机勃勃,可惜不见古树名木标志。右转,过村口而上,有鸡犬声,人则不见。再上去,可以看得更远,阡陌纵横,田地,房屋散布,远处群山连绵,淡云如烟如雾。
再上去,就是平地,右下方,空地上,即是平顶寺,有好几幢房子,建得高大宽敞,黄墙黑瓦,中轴线上,大殿三四进(楹),前面水池,很大,很宽阔,都是新建的,大概为放生池。我们欲从第一进入,却关着门,从右首厢房边进去,即为广场,大殿,两边厢房,也整齐而洁净。在大殿门口,礼拜大雄宝殿,再从右侧去后面,为大殿后门,门外,有菩萨三尊,高大伟岸,一字型而立。有平顶寺石碑一块,但只三字而已。
绕殿宇一周,出来,碰到一些熟人,他们也刚开车上来,寺僧在作陪同,我与他们道别,问一和尚,此地有平顶寺碑记否?他说,本来门口池塘边有一块石碑,但字迹已看不清了,后面几块石碑,则未记载历史,我致谢,后去寻找,果然沒有。只好作罢。
沿寺后石级而上,可直至平顶山山顶。这里已作土地整理,石砌地坎,黄泥如新,未种庄稼,只左侧有茶园,这块平整过的土地,以后大概种观光农作物吧。在水泥地坎上行走,前面山下,一马平川,丘陵台地,远方四明山方向,都极目在望。下面开发区工场,挖土机声音,清晰地传来。这里实在是观赏四周风光的好地方。
平顶寺,据说有些历史了,可惜县志无记,看新昌县文物志,只在天宫寺中,有云:天宫寺,在三十八都,距县城东北15公里。本号灵居院,建于南朝梁普通元年(520),唐会昌废,大顺元年(890)重建,宋治平三年(1066)改名为天福院,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天宫禅寺。正确地址不明,大明市镇辖区内有一平顶寺,清代建筑尚存,疑此寺为古天宫寺。但今天,新昌尚有天宫寺存,在元岙山顶。文物志作者潘表惠先生,多至实地考察,并以建筑物遗存及碑记、地下考古文物为依据,虽不可能没有差池,但还是相对有所依据。本文不作考证,仅抄录潘先生文字而已。
大明市,原有东岇寺,嘉泰会稽志称,唐会昌时废,后唐同光元年(923)重建,后迁高砩(今大明市),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为大明寺,惜今也已不存。
天下名山僧占多,新昌在东晋南朝时期所建寺院更多,虽屡建屡废,古迹所存不多,但这份历史文化遗产,值得发掘,恢复。今之平顶寺,占地好,规模大,屋宇新,但历史文物保留不多,有点美中不足。
平顶山上绿荫稠,古寺新建尽群楼。
钟声梵音飘云外,四望云山何悠悠。
小记如上,以博一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小石佛寺小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