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三桥行记
(2022-03-23 21:01:38)
桃源三桥行记
说起来,这几天,阴雨绵绵,无处散步,与妻子数次开车到桃源,往上而至赤土,燕窠,丁公桥,班竹,下而至央于,这一条古驿道,傍惆怅溪而行,河水奔腾,乱石纵横,泄玉倾珠,滩声入梦,其里侧,高山巍峨,云雾缭绕,如仙山琼角,外侧,隔溪而为104国道线,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车声若潮。这条道路,今得重修,已成为别具一格的乡村旅游胜地。穿行其间,陌上花开,烟雨濛濛,春色满目,清幽绝尘,风光大好,故屡至而不厌。今天气转晴,又至此地,更让我看得桃源三桥,正是此地景色之绝佳处,值得一记。
先从新昌县文物志说起,桃源三桥,或称刘门三桥,分别为司马悔桥、丁公桥、迎仙桥,都是架在惆怅溪上的石拱桥。此溪源于会墅岭,在刘门山、眉黛山(原文如此)之间,自南往北,穿山越岭,奔腾而下。在104国道(民国时称新天临黄公路,建于1934年)未建前,两旁高山夹峙,为古驿道中,自省城至台温必经之道,三桥在明清时屡毁屡建,不能或缺,否则于官于民,有极大不便。国道建成后,方成为古迹而已。
据新昌县文物志云,清乾隆时,因发洪水,三桥并圮,南洲丁氏宗谱收有彩烟诗人杨世植所写《刘门坞三桥记》,其云:坞以刘晨事得名,然所称千岁之桃,万年之药,其说颇怪诞。惟司马子微,被征出赤城,道经此而悔一事为可信,此司马悔桥之所由名也。其曰乳婆桥、丁公桥,不详所始。岂以村姑野叟之所为,当时无好事者志其名欤!庠生丁振刚,邮书问记于余(写信请杨写碑记),且述其母黄太君建桥之由来,告曰:庚子(1780)秋霖(按或即秋季台风暴雨),三桥并圮,邑贡生吕基绪,先以数百金营木桥,便行旅,而石桥之建有待也(先建木桥,以后有钱时再建石桥),逾年而吕君捐馆(造木桥主人病故),未有踵之者(无人代建石桥),家慈(即写信给杨世植的丁振刚之母亲)慨然谓振刚曰:自汝先人,累叶居此(从你先人,累代居此),世称长者,至汝而博一衿(庠生),当有继先之绪。夫见义而不为,胡为焉!而不要其终,均可惜也。予虽一妇人,其敢吝己资而惮(岂以吝惜资金而惧怕)此三桥之改建哉!遂首出四百余金,为鸠工运石之费,并命振刚告邑之绅士赞成之,于是吕君之子庠生佐继其先志,亟捐百金,而诸绅士之好义者,亦皆乐于赞助,而桥遂以成。是役也,经始于壬寅(1782),落成于甲辰(1784),合前后所费凡二千余金。杨世植撰记于乾隆五十年(1785)。三桥状况为:
司马悔桥,在班竹村外,由天然块石垒砌而成,单孔石拱桥,长18米,宽5.75来,矢高8米,净跨10.9米,桥券顶两侧有桥额,镌隶体“落马桥”三大字。桥边古木参天,桥上野藤缠绕,青苔遍生,古朴沧桑,民国新昌县志记载为道光二十四年(1844)吕发音倡捐重建,现为县级文保单位。丁公桥,在丁公桥村下侧,单孔石拱桥,民国县志记为道光间重修。迎仙桥,又名奶婆桥,在桃树坞村,单孔悬链线型干砌石拱桥,民国县志记为清道光间丁天松重建,此桥椭圆形抛物线,与80年代世界上先进的变链线形拱桥相吻合,属科技文物,1989年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1997年升格为省级,2000年下半年已经重修。
新昌山区,千岩竞秀,万壑争流,青山秀异,古桥林立,桃源三桥,可称新昌古桥梁之典型代表。今去此间行走,再看古桥沧桑,春日烂漫春意,河水奔腾有声,实在是古代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热心公益和聪明智慧的晶结,如读写在山川间桥梁著作,给乡村旅游以盎然兴趣。
另外值得一提的,下游央于村田野上,还有一座石鸭桥,为新昌县最早钢筋水泥桥梁之一,今已千疮百孔,几乎废弃,但尚屹立于惆怅溪上,一片草木青葱之间。
今日行走于三桥之间,以打油诗记之,以为结尾,以博一笑而已:乱石纵横大如斗,倾珠泄玉蛟龙走。一路滩声堪入梦,白云青山两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