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命之舞的喜悦(二)

(2009-09-28 15:45:07)
标签:

流丹

垫子

纸巾

眼罩

成稳

杂谈

——“呼吸之旅”体验纪实

(接一)

我想让自己冷静一段时间,再作更深体验。

可沉睡的生命一旦被听到呼唤,机缘就不断来找我了。

那天接到流丹电话。她是听我介绍之后,也去体验了一次课程。她说她收获极大,一切该有的反应都有了。大哭大笑大喊大叫,而后如释重负,感觉像找到了家。

现在,她接到了孙老师的再次邀请,请她再参加一次体验。她当时就回了个“好”,可是又有些犹豫,对下一次的体验有所害怕。她希望这次我陪她去体验。

我答应了。那一刻已经有所预感,这第二次的体验,肯定没有头一回那么全然开心的美妙——我想我要开始穿越痛苦了。

第二次上课之前,和几位老师沟通过,孙老师说,几位媒体工作者在体验课上的表现,有共同之处,即喜欢观察别人,这对于自我的打开,有时是个障碍。

于是这回在上午的空达里尼过程中,我选择戴上了眼罩。(虽然有时还会从眼罩的下方观察地面的一点亮光,但看不到身边任何的人,确实帮助我更多地听从自己的感受,而非作为旁观者产生一些“洒播”之类的举动了。我想,那还不是背负着很多旧模式的我,在那种情境下要做的。)

 

回家,大哭

 

音乐第二次响起,不再有头一回听到的那种恐惧,我一上来就很欢喜。让身体快乐地抖动起来,舞蹈也自发产生。我转圈,挥手,展臂,一切都听由身体自己的感觉去走。

有一个动作的产生,似乎值得回味。有一阶段将双臂伸起,两手触及双肩时,我开始不自觉地重复做一个动作——从肩上卸下包袱的姿势。我不知道是我从头脑出发想让自己减轻一些负载,还是内心深处的我就有了这样的需求。

在那一刻无法区分。众我合一了。

我不断地将双手放到双肩,取了什么东西,再狠狠地抛开,扔出去。我戴着眼罩,看不到身边。后来越来越多地就会碰到垫子——那是老师在提示我寻找自由空间,不要打到其他学员。事实上我知道自己的动作打到了几个人,我也不知道被我打到的是老师还是其他学员。不过这一切,都没有妨碍我继续深入,体察。

第三阶段的音乐一起,我心里就有悲怆生起。我很想双手合十跪下,可又不知道前面有没有什么人会因此被妨碍。迟疑了一会,我还是跪下了,我摘下眼罩,开始哭泣。

在我面前,是一个柔软的垫子。垫子旁边,我摸到了纸巾。

我痛快淋漓地哭了起来。那时的音乐,像母亲的怀抱一样包围着我(一直以来,我对母亲这个词都没有太温暖的感觉,甚至相反会有一些抵触感。可行文至此,可以这样描述那种感觉时,我觉察到有些东西被我放下了。)

我哭着,那音乐仿佛在耳语:哭吧,这里是安全的,你可以尽情地哭,我理解你所有的悲痛与委屈……

我说不清我为什么哭,事实上可能也不需要去区分那些积压的伤痛究竟来自于哪一次过往的伤害感。不需要区分,哭吧!我是一个好不容易找到家的孩子,用我的哭声向亲人诉说我的一路艰辛与种种屈辱……

随后,我听到好几个人相继哭了起来。

我感觉我哭了好久好久。实际上不会超过15分钟,因为这个阶段的时间就是15分钟。音乐停止之后,我的哭声也在渐渐平息。

我躺在那里休息。

不知休息了多久,我想笑了。可我对这种念头产生了评判,继而克制住了。笑只在我唇间展开一点,没有声音出来。

待老师敲铃,将我们唤回那个情境时,有位助手大姐突然爆发一阵笑声。这笑声把我内心无言的快乐,一下引爆了。我也跟着傻笑不已,然后想,唉呀,我怎么不早点笑呢!

 

哭向天堂的笑

 

中午我没有休息,我和其他学员们一直在谈话。这让我有些担心自己下午的课会没有精力投入。事实证明这担心是多余的。

下午的课分两组做。我让流丹先做,她说她一躺下来,哭了吐了,就没有任何力气。因此她希望在她哭过吐过时,我能帮她擦一下嘴。

可老师的要求是,不论她怎样都不能触碰她的身体,因为你不知道如何帮助到她,有可能一些动作就造成伤害。

我还是听了老师的。

她果然哭了,也吐了几次。我把纸巾递到她手上,她根本没有力气送到嘴边。后来有一次坐起来吐过,她终于成功地要了纸巾自己擦拭了。

我想,这或许也是她的一次成长?从一个全然不能动弹的婴儿,到稍能自理的孩童,这是她的进步吗?

这又是猜想了。

事实上这个阶段,我不是一个纯粹的照顾者。那音乐让我不由自主地左右摆动身体。后来有位男学员开始哭,那是一位自称各方面都很成功,却感觉到不快乐的男士。他在大哭,喊着“妈妈不要不管我,妈妈妈妈不要离开我……”

那哭声触动了我,我也有泪水出来。我默默拿纸巾自己擦拭,看到已经有好几位男士在大哭。有一个是自称外婆过世时都没掉眼泪的男孩,哭得非常厉害。

我替他们高兴。能自由地哭,是多么幸福的事。可过早被剥夺这种权利的男孩,把太多悲伤就积压在心底里,向社会呈现他们坚强勇敢的一面,殊多悲凉——外表有多坚强,内心有多脆弱,就是这么产生的。

什么都有了,就是不快乐,恰也是基于这种评判标准而产生——为满足社会的准则需要而活,而忽略了对自我需求的关注,其结果,就是纠结,扭曲。就是一个孩子面对一大一小两个苹果时,违心地说,要把大的让出去。可如果这样做得不到来自道德层面的嘉许作为回报,他会感觉失落。如果长期下去,一味吃亏,得到的总是道德层面的嘉许,他也很有危险要打破这种掩藏平衡表面之下的内心失衡——也正因此,在我们的社会体制中,道德,常常是被人拿来奴役别人、剥夺别人的工具,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在遭受剥削在自我牺牲时,只能以此作为徒然的慰藉。(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