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命之舞的喜悦(一)

(2009-09-28 15:40:59)
标签:

垫子

流丹

精子

卵子

达里尼

东山

文化

——“呼吸之旅”体验纪实

此刻,内心充满平和喜乐,无来由地想笑。说无来由,也未尽然,或是我自己还没有看到这笑背后的大美吧。

从这周六( 926)在东山文化完成第二次“呼吸之旅”体验开始,我就这么傻乐了。这让我觉得,非常有必要记录下自己两次体验的全程与感受。否则,随着后面的体验越发深入,我可能就记不清先前的情状了。

我相信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其必要性。“呼吸之旅”的体验也一样。谨以此感谢东山文化的老师们,感谢给我这样机缘的诸位好友。我以尽可能忠实的文字,详述我两次体验的感受与感触,与所有在寻找自我道途中的人们,共勉。

 

缘起

 

知道成稳在东山文化上呼吸课,已是一年前的事了。我没想过要去听听。老实说,心里一听呼吸二字,就将之归类为调节呼吸模式,类似于瑜珈与气功养息一类的静养方式了。十来年前练吹笛子帮助我形成了腹式呼吸的习惯。对一些心理疏导与情绪调节器械的接触,让我觉得与呼吸有关的那些东西,我不用去学习了,肯定是我都会的。

这样对于未曾体验的事物抱持已知的态度,继而狂妄地拒绝,在我身上已不是一次发生了。

因此,也一直没有机缘去体验。

到后来,萧望野来南京上灵性教育的课,我帮她联系场地,并负责学员的联络报名工作。在场地未确定之际,我以手机短信群发了一些我认为有可能来上课的朋友,其中也包括尼亚,成稳的妻子。她很热心,说届时她可能要到国外,无法来听。不过如果场地没有安排,她和东山文化讲了,那边可以免费提供。之后,东山文化孙炳坚老师也非常积极的与我联系,并帮助准备很多琐碎材料。

于是,8月初,我和20多位朋友们在那里听了望野关于灵性教育的分享。课程结束时,一部分学员就得到了孙老师赠送的呼吸之旅免费体验券。

当时,我仍然没有领取。私底下想,我是会呼吸的,一天时间好宝贵呢!

再后来,是8月底回老家带儿子时,接到了薛莲的电话。她说,她刚去上了成稳老师主持的呼吸课,很难受,感觉有些情绪没有出得来。她想咨询我的是,如果后面还有机会体验,是否要接着去。

我也无法回答她。我只说,难受未必是坏事,等你这一阵过去了,再遵从内心的声音去做决定吧。

她给我大概介绍了一下课程的安排。说,上午是奥修的空达里尼,下午是动态静心。

奥修?当时我就一愣。因为奥修,我太熟悉太喜欢了(是那个“我”自以为熟悉)。

事实上那次回老家,我带在身边看的唯一一本书,就是奥修《静心,狂喜的艺术》!

我看了很多次,可空达里尼是什么,我一无所知。

他们居然上课就是体验这个!

回来没多久,我就主动联系孙老师,报了名。

是可谓道不虚行,遇缘即应。

 

惊艳初逢

 

那天真正到了课堂内,与一群素不相识的学员位围坐一圈时,我的心情还是有些复杂的。兴奋,期盼,而又带些恐惧。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成稳老师对大家说了,你不可能疯掉。还从来没有人因为动态静心而疯掉。即使你疯了,我也有办法把你拉回来。

上午的体验,是空达里尼。据介绍那音乐是奥修弟子创作的音乐,并经奥修认可,作为空达里尼专用音乐。

老师的要求是,熄灯后所有人就要闭上眼睛,随着乐曲抖动身体。

或是职业因素使然,我还是不时偷偷睁眼看别人。而那乐曲刚起之时,也令我恐惧,声音大而尖利,如同父亲的呵斥突然响起。

我呆立半天不能动弹。后来决定,迎接这份恐惧,甚至是享受它,于是渐渐欣然,从乐曲里也听出了欢乐来。接下来,我开始舞蹈,转圈,陶醉于乐曲中,不放过每一个节奏。

不知到了哪个阶段,我突然就想要唱歌。我开口大声唱,唱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意思的歌。我想那应当是梵语,我不懂梵语。可在那一刻,我用那独创的曲子表达。我连表达的是什么,都无法描述清楚。

那种打开了整个身体、用最本原的声音、最大声地投入歌唱的方式,我以前从未有过(之后试着寻找,也很难达到。只隐约记得一部分曲调,舒缓而喜乐)。

唱到后来,好像场内是有其他人在哭的。我听到了,有如目睹众生的悲泣挣扎。当时我的动作,是转着圈子作拜佛状(我不是佛教徒或其它任一种宗教信徒。或者说,我是所有宗教的教徒)。

后来,或许是他们的悲泣对我有所触动。我开始一边唱歌,一边对着全场作洒播雨露状。那一刻,我仿佛是神的使者,上天借我赐爱给他们,抚平他们的伤痛。他们继续在哭,我就充满慈爱地不断去洒播。

直到后来,最后一段是完全无音乐的休息,我还是兀自舞动了好久。

上午的空达里尼结束时,我说,我感觉那个体验过程中的我,不是我。老师说,那就是你。(写这些文字时,也有种想把某些地方“我”加引号的冲动,还是止住了。)

 

深入回溯

 

下午的体验,更为美妙。躺在地上,腹式深呼吸,音乐一起,逐渐加快节奏。我照做了,很快全身发麻,不拒绝这种感受,继续深入地呼吸,就开始全身摆动,左右晃,不可遏止,频率极高极快。再往后,我缩起四肢晃动,如同在母腹中的胎儿一般,玩耍,咯咯地笑个不停。

接下来,我好像又变成了青蛙(写到这里再作觉察,有可能其实是更小形态的胎儿在羊水中游泳的情形)。再往后,就是两腿不断蹬着前行的姿态。

其实我一直是仰面躺在那里的。

接下来呢,我开始以最快的速度向前游去,向前冲!手啊脚啊全缩在一块,整个身体全力以赴地向前!向前!我就是速度的化身!!!

终于抵达目标了,我松一口气,如释重负满足地安歇下来。

那一刻,我的感觉,那阶段我可能是回到了比生命最本原还要早的状态——那种全力以赴向前奔跑,抵达目标的舒适与满足,不就是精子一路向前与卵子会合的情形吗!

这也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与猜想。

灵性生命体是在受孕的那一刻与肉体生命(即受精卵)结合的,这是我此前从书本上了解到的信息。我也相信这一说法。可这次回溯体验,让我有更多猜想。

为什么亿万个精子出来,只有一两个可以最终冲到前面着床?真是那个细胞本身就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吗?

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最终胜出的精子细胞,其实是由灵性生命体选择,继而才赋予它强大力量的?也就是说,在受精卵形成之前,灵性体已经在发挥作用了?

此外,我还有一个猜想是,我们生命力中求诸于外、形诸于外的那部分,其实是由父亲赋予的。这也从卵子与精子的不同特质上,可以得到佐证。卵子细胞每月排一个,极少数会有两个。而精子数以亿计,只产生一两个胜出者。这就意味着,卵子不与谁争,只要等待就够了,而精子,必须冲,向外,向前,拼搏。

或曰,赋予我们自强不息品质的,是来自于父亲的精子细胞,赋予我们厚德载物品质的,是来自母体的卵子细胞。而母体的特质,更接近于自然的特质,因此孕育胎儿的责任由母亲来承担了。

扯远了。这些因体验而生的猜想,是我体验的一部分。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写下来。既是猜想,只供诸位参考。真理究竟如何,还在前方等着我。

继续说呼吸体验。

继续深入之后,这样的快乐走了。我开始感觉喉咙处有些干涩,有要呕吐的感觉。之前老师讲了,如果有呕吐是好事,是在吐出过去的心结。因此我很盼望这样的感觉来得再强烈些。

可它不够强烈。我试着再加快呼吸,还是无法在身体上有更进一步的反应。后来我换了方式,哼唱,把悲伤给唱出来吧。与上午的自发唱歌不同,这回是有意识地在想着要通过唱歌带动脏腑的运动,把体内憋屈的感觉给带出来(后来有学员分享时也说,我这一段所唱的歌,非常忧郁)。

唱了一阵,好多了。我中途去了一次洗手间,造成一次打断(老师上午就交代过不要吃太多午饭,也不要多喝水。因为体验过程中新陈代谢非常快,一旦要去方便,会造成中断。果然就应在我身上了呵)。

努力保持在那个感觉中,再回到屋里继续。后来乐曲渐渐就要结束了,场内有位年龄最大的学员在哭,哭不大出来。老师在帮助她,她就哭个不停了。

那时,场内已经没有音乐。

我坐在一角,抱个垫子,眼角突然有泪出来。无名的悲伤,让我抱紧了垫子。那姿势,是母亲抱婴孩的姿势。我一时角色有些错乱,有时像是回到婴幼儿时期的自己渴望母亲的照顾,有时像是想到我自己作为母亲未能照顾到孩子的情形,这一切都让我的泪更多了。然而当时,我很快就把这种感觉上升到头脑上来,我在想,也许这一刻如果再深入下去,我可以和存在我“过去记忆中伤害过我的母亲”达成和解。那一刹那,我很想立马回到母亲身边抱抱她。因为当我被忽略无人看顾时,也是她无法照料孩子而痛苦之际。

可这只是理性的认知,体验已经结束了。旧的情绪没有完全出来,这样的理性认知给我带来的改变,也很有限。因此后来,我没有这样做。

但我知道,一种可能性已经产生。

 

反思与犹疑

 

一天的体验结束了。我觉得自己轻松了很多,整个身体都轻盈了。课后孙老师说,空达里尼也可以自己在家练,晚上睡前抖动一下,而后由身体自然作主,一样很有助于处理情绪。

我回去一连几天,都这样试了。感觉很好。

同时,这种狂喜的体验,也让我开始警惕,不由自主地与之保持距离。

我在想,如果通过这种音乐与情境的体验,就能让我们达到至乐,就能让我们发挥出最大强度的生命能量,那么,对它的沉迷一旦产生,究竟于生命是有益还是有害?

我们会不会因此而渴望进入情境,而在日常生活之中,仍然是那个受种种模式限制的自我存在?如果这种体验本身,不能帮助我们以更好的姿态进入日常生活,反而会让我们自我膨胀(体验中进入创作状态时,我真感觉自己简直天生就是天才,无所不能!),触碰现实之后又自我萎缩,它的意义还有多大?

我不希望自己仅仅是沉迷于那美好的体验本身,而将之当成现实生活的避风港。我想要的,是能够帮助我更好地活在当下——面对纷繁社会诸多苦痛困扰,仍可以超拔姿态自然应对。

那种狂喜,让我害怕自己会产生将之当成现实生活之外逃遁之所的倾向。

我倾向于追寻的,是后者。任何脱离现实生活的心理治疗或慰藉,越显得多美好,越容易让人逃离现实去沉迷。

可这体验,究竟是什么?我不知道。答案有待于在更多的体验中,自然呈现。(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