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奋勉寻找伊斯坦布尔灵魂的文学大师(2)

(2007-01-08 11:26:05)

身居西方审视东方

 

22岁时,他写了第一部家族史式的小说《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帕慕克在小说人物的刻画中,融入了他自己的性格;在探讨家族三个世代的发展史时,对伊斯坦布尔的古迹修复问题提出看法,直抒己见,颇有托马斯·曼精神。他呼吁必须认真对待修复还是保全古迹的问题。当代人一味注重修复被毁坏遗址的做法,其实是在创造缺损人文内涵的所谓新古迹,一钱不值。作品刊出后,反响平平。金钱、名誉,什么也没获得。30岁时,他用古典风格写成家庭韵文故事《寂静的房屋》。该书5个当事人的角度描述家庭成员赴金角湾海边,访问老祖母的经历,反映土耳其濒临内战时的现实状况,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受到不少读者喜欢。年售出量最初只有2000册,而后,节节攀升,第三年猛增到近4万册,引起西方普遍关注。

他和妻子、女儿至今仍住在1952年出生时的尼尚塔什街区。每天早晨,他送女儿去幼儿园,再用20分钟时间,步行去自己的办公室写作、接电话、回复信件、将手稿交给助手打印。晚上,他总是准时和家人一起用餐……当作品出版时,他常常会接受对方国家的邀请,前去参加书展、出席推介会。回国后,一切再又重新开始……除了写作,他没有从事过其它任何职业。1985-1988年,他妻子在哥伦比

帕幕克在思考                   亚大学完 成博士论文期间,该校同时给他也发了访学邀请。他在那儿边教土耳其语,边创作《黑书》。

这部小说的大部分完成于美国。他意外发现,在纽约、在西方,同样也能很好审视东方的一切,丝毫不亚于在伊斯坦布尔。换一个地方,甚至更有利于客观思考问题。他从来没因此而打算迁居国外。他在书中写道:“我的想象力要求我待在相同的城市、相同的街道、相同的房子,注视相同的景色。伊斯坦布尔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我属于这座城市,因为它造就了今天的我。帕幕克在美国写《黑书》时,常常把自己想象成乔伊斯。当年,乔伊斯不也身居的里雅斯特,写着家乡的“都柏林人”吗?这与他在异国他乡的心境、状态颇有几分相似。事实上,他的《黑书》在结构安排、人物描述上,也的确与乔伊斯的作品风格十分接近。

1990年《黑书》的出版,给他赢来了不小的国际声望,人们将作品誉为20世纪西方文学世界的一项新发明,称他为“土耳其的艾柯”。小说主人公加里普为寻找离他而去的妻子,奔跑在伊斯坦布尔的大街上。在寻找过程中,每个细节都有新的色彩图案编织进这座真正的奇异之城内,会让人不由想起《一千零一夜》的眼花缭乱和五色缤纷。

他在书中,将拜占庭、奥斯曼共和国等各时期的历史融为一体,进行大叙述,还特别注意从奥斯曼的历史中寻找惊险刺激的故事情节,穿插于文本中,增加阅读趣味。奥斯曼,像通常帝国一样,是由多民族构成。在伊斯坦布尔曾居住过希腊人、土耳其人、犹太人和亚美尼亚人。他描述这段历史,并非从阶级观点,而是从历史视角入手,破解至今被隐藏着的文化秘密,表明他的文化主张。他把自己看成是来自伊斯兰教文化的作家,但伊斯兰教只是他文化内涵的一部分。他不属于任何教派,作品不带任何宗教目的。《黑书》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假冒侦探小说,具有较强的自传性和政治色彩。它告诉我们,伊斯坦布尔处处包藏着神秘故事,时时面临着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威胁。书中一再提到土耳其历史上的奥斯曼帝国时期。在土耳其,政府一向很少宣传这段史实。土耳其人只想把自己看成是本分老实的土耳其人,不想被人视为奥斯曼帝国的继承人。部分当地的民族主义者甚至完全否认“帝国时期”的存在。他用《黑书》里一个个精彩的伊斯坦布尔故事,狠狠揭示了这段世人容易漠视的历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