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奋勉寻找伊斯坦布尔灵魂的文学大师

(2007-01-08 11:27:54)

帕幕克2005年的新作《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是当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作品。瑞典文学院对其有很高的评价:不仅描画了伊斯坦布尔的过去和现在,更展示了城市的瑰异、永恒之美。可以说,这本书近乎完美”。

帕幕克迄今为止,总共写过7部小说和2本评论集纵观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反映土耳其的古今和未来、伊斯兰教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传统和现代之间的交流和冲突。人们通过发生在伊斯坦布尔的种种故事,了解土耳其发展的曲折历程,体悟伊斯兰文化的博大精深伊斯坦布尔似乎成了他所有作品的基本人物,成了他探求东西方文化碰撞和融合的策源地。

我们不妨把他的所有创作看成是寻找城市灵魂的忠实记录。其中最著名的当推《黑书》、《白色城堡》以及《我的名字叫红》——它们像是一首纵横交错架构起的交响乐,将这块自古以来就能兼容并蓄各方风水的宝地,解读得出神入化、有声有色。帕幕克把对故乡城市的探索,看成是在翻阅古老的羊皮纸文献,小心翼翼,一页又一页,毫无倦意……

 

古老而忧伤的城市

 

帕幕克在《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中,把自己生活在这座城市50多年的感受,以及城市的文化史融合成一体予以表达。他以美妙、诱人的笔触,将作品分成两部分进行描述:青春的回忆和城市游记,是一本很有个性的书,与其说是对城市的大叙述,还不如说是对伊斯坦布尔的感伤和眷恋;是用铅笔对故土所作的一幅幅黑白草稿图,还将在上面不断添加新的笔触。

帕幕克从1952出生起,一直居住在伊斯坦布尔,没有作过任何搬迁。这是一座位于东西方交界

帕幕克              处、欧亚十字路口的古城。在那儿,人们所看见的土耳其人,有的身高马大,属于西方型;有的个子矮小,十足的东方种;所听见的宗教祈祷声,绝非清一色,而是多种教派的混声大合唱……他在书中,带着我们去游逛充满回忆、曾是古代三大帝国(罗马、拜占庭、奥斯曼)的首都;讲述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成长史:帕幕克的家坐落在尼尚塔什区边缘。这一地区因安放在山岗上的一些墓碑而得名。他从墓碑上模糊不清的石刻诗句中,得知这里安葬着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主张欧化的苏丹改革者遗骸。

他讲述历史,往往将古老的奥斯曼帝国和现今的土耳其共和国摆放在一起,两相对照。奥斯曼的达官贵人只是到了18世纪初,才体会到居住在海湾岸边的优越性。在此之前,博斯普鲁斯海峡栖居的大多都是贫困穷苦的希腊渔民。伊斯坦布尔首批贵族豪宅的绵延,已是在很久以后的事。当年,苏丹大臣、大维奇十分向往欧式思维方式、欧化的奢华生活,再加上担心患上肺痨等流行疾病,才纷纷动脑筋迁离原来的皇宫、府邸,跑到尼尚塔什山岗建起大大小小巴洛克风格的木结构独家住宅。

“帕幕克”,土耳其语的意思是“棉花”,原因在于他的先辈,当年从高加索跑来土耳其,在安纳托利亚,获得了这个绰号,而实际上整个家族从来没人经营过棉花业,由于他们的脸特别白,才有了这么个有趣的称呼。祖父在30年代,因经营铁路而暴富,在小小的土耳其,他是修建铁路第一人,很早去世。随后,一切都靠祖母管事。当年,4个孩子全住在尼尚塔什区的大屋子里。在以后的现代化时期,所有长辈亲人陆陆续续搬了出去,唯独留下他至今住在原地未动,难舍难分。

帕幕克毕业的小学设在亲王私邸内,是一所美国人开办的贵族学校。在那儿,接受了早期的英语教育,为日后了解西方文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的中学校舍建在某个声名显赫大维奇私家花园内。这所学校专为社会精英而设,同时用英语和土耳其语授课,好几位土耳其总理、部长均出自该校。遗憾的是,这两座漂亮建筑物,如今全都毁于火灾,所有其它的别墅、私宅也早在上世纪60年代人去楼空,一片荒芜。

40年前,伊斯坦布尔是座寂静的小城。妈妈常带他和弟兄们在僻静的街道散步,当看见城里驶过汽车时,会大叫:“看,车来了”。帕幕克童年印象中的伊斯坦布尔,简直是座遗址的城市,它不是因为战争,而是由于年久失修。作者在书中附有大量黑白照片,他伤感地说明道:伊斯坦布尔,这是一座黑白城市,古老而令人忧伤。

22岁以前,他行走、生活在这座城市,看见来参观的欧洲画家,总会模仿他们画一幅速写,梦想着成为一名艺术家;阅读了西方旅行者的一本游记,又会促成他对故乡城市的不断探究,转而梦想成为一名大作家。常常会有以下问题让他困惑:什么才是现代化大都市的美丽风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某些城市美丽?这些美的标准是文字和其它人强加于我们的吗?他无论是在观看欧洲画家的伊斯坦布尔风景画时,还是在阅读法国作家的伊斯坦布尔回忆录时,始终对这些问题充满新鲜和好奇感。

他的祖父是工程师,父亲是工程型商人,日后还当上了IBM公司土耳其地区的CEO。帕幕克家族无疑希望下一代都能个个步前辈后尘,从师理工科事业,哪怕是经商也行。没想到,他在这样的“技术型”家庭里,偏偏喜欢上了绘画和写作。帕慕克临摹过土耳其的细密画,钻研过西方绘画的透视法技巧……他从小就对色彩、线条、构图等美术元素特别敏感、饶有兴趣。孩子一如既往地痴迷于艺术,让父亲深受感动。帕幕克最终得到了他的支持和帮助。中学毕业后,帕幕克用3年时间在伊斯坦布尔理工大学学习建筑,为了躲避服兵役,后来还曾在伊斯坦布尔大学新闻系进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