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多媒体戏剧制作(上)

(2006-02-15 08:11:28)
    随着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建立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文化交流与传播渠道,已成为21世纪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我们所说的媒体,指的是人们在进行交流与传播时的方式和手段。戏剧在形式上,不同于文学、美术、音乐等,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的交流与传播更有赖于技术,而我国传统剧院的单媒体传播方式、技术条件,如灯光、音响、布景、道具等已开始渐显单薄、老化。这些常见媒体,尤其当舞台上要表演现代派、后现代派的戏剧作品时,往往显得有所欠缺,难以满足当代观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鉴赏需求。他们呼唤信息集成化传播方式的使用,呼唤剧场媒体新革命的到来。多媒体戏剧在这样的需求背景下产生了。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多媒体戏剧制作(上)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多媒体戏剧制作(上)它是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同步运用多种现代传播媒体尤其是电子传播媒体予以表现的戏剧,其中包括文字、语言、音乐、图像、动画、录像、影视画面和虚拟影象等等。人们通常把真人和录像结合在一起的表演,称作最原始的多媒体戏剧,而复杂的多媒体戏剧,能在舞台上采用动画制作、远程传输、多智能体等高科技手段展开故事情节;能让真实演员在虚拟演员陪伴下、与异地演员同台对话……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多媒体戏剧制作(上)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多媒体戏剧制作(上)自1976年法国上演《沙滩上的爱因斯坦》算起,多媒体戏剧已经经历了30余年的历史,到90年代,其发展势头蔓延至世界各国、各地区。1998年,台湾大学在排演达里奥•福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时,不仅在设计舞台布景和灯光时运用了计算机绘图、虚拟现实、数字影音等多媒体手段,而且在演出时,进一步以电影手法,让角色从虚拟的警察总部窗口跳出。这台戏在戏剧制作、舞台表现和传播方式等三个方面,均体现了多媒体戏剧的传播特点。多媒体戏剧成倍地拓展着传统舞台的自由度,有效改善了传统戏剧的生存环境。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多媒体戏剧制作(上)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多媒体戏剧制作(上)人脑思维在电脑普及、互联网发展的今天,无论思维速度、思维效率以及想象力都有很大提高。在新媒体的作用下,人们感受到自己的五官、四肢在变敏锐、变发达。加拿大媒体理论学者麦克卢汉曾提出,每一种媒介都是人的延伸。如果说印刷媒介延长了人的眼睛,那么以电脑、网络为主的电子媒介则不仅剧烈影响着人的感官能力,而且延伸了人的大脑,从而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模式,以及由此引起的艺术鉴赏趣味的不断进化。观众在剧场以线性思维形式为主的欣赏习惯正在向开放型、发散式、个性化方向演变。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多媒体戏剧制作(上)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多媒体戏剧制作(上)为适应这一变化,戏剧家们千方百计开辟戏剧制作新天地。他们打破传统窠臼,利用超文本技术,对故事进行全方位描述,对人物展开多角度评价;他们背离按线性结构安排主题、构思情节的传统套路,最大限度借用“闪回”、“交错”、“叠化”等各种影视手段,丰富传统戏剧表现力。事实证明,的确有许多戏剧题材非常适宜于用多媒体戏剧方式来表现。戏剧工作者完全可以像科学家使用科学仪器一样,得心应手地让计算机协助自己创作剧本、设计舞台、塑造形象、发布评论……二者之所以都能做到,原因在于文艺作品与科学理论同样是建立在事物抽象的基础上。黑格尔曾说:“艺术基于抽象,不是单一的,而是诸多类型的形式抽象。”绘画、音乐、戏剧……一切文化产品不仅仅只是通过具体的感性形式,而且还通过抽象形式来反映现实,美学家更是完全陷入抽象思维范畴中,详尽研究事物的抽象形式。这是信息技术可以运用于戏剧产品制作的现实基础。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多媒体戏剧制作(上)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多媒体戏剧制作(上)多媒体戏剧的制作,不管是否借用信息技术,其过程都不会缺少两方面:一是要在抽象逻辑的水平上,对全剧的思想、哲理、审美观点等进行概括表述,提出新理念、新假设……二是需在直觉感性的层次上,依靠想象力的发挥、强烈感情的凝聚等因素予以思忖、斟酌直到顿悟,才能完成。科学创造尽管需要同样丰富的想象,但与文艺创作的强调“直觉”有所不同。即便不同,电脑、网络仍可助戏剧家一臂之力;多媒体戏剧也的确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发展得格外迅猛。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多媒体戏剧制作(上)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多媒体戏剧制作(上)本文的“多媒体戏剧制作”,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戏剧产品的过程;本文关注的焦点,是戏剧工作者在制作过程中所经历的构思、固定、解释、理解等4阶段。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多媒体戏剧制作(上)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多媒体戏剧制作(上)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多媒体戏剧制作(上)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多媒体戏剧制作(上)多媒体戏剧制作的第一阶段,是剧本酝酿阶段。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多媒体戏剧制作(上)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多媒体戏剧制作(上)这是艺术家意识中的萌发阶段,它包括总体框架的构思和未来片段的联想等。在这一阶段,艺术家独一无二的生平经历、社会体验、政治信仰以及艺术家所习惯的语言系统,他为反映现实生活而准备使用的艺术语义系统以及整个艺术结构体系的布局,都将直接影响未来剧本的质量。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还是多媒体戏剧的剧本,它们一般都与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把握程度有密切关系。两者不同的是,传统的戏剧制作方式,完全依赖少数人的灵感及才能,而运用信息技术创作剧本最突出的特征是,艺术家面对的是超文本世界,世界各民族为他提供了无限宽敞的创作思维空间。剧作者能对剧本进行整体和局部上的自由切换处理,在链结全世界的文本上观察问题。由于电脑和网络能强化剧作者的记忆力、认知力和思辨力,他们有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效率,缜密规划,将剧本制作规格化:先通过计算机,对剧情发生时间和地点的正确性、人物性格的一致性、动作对话的可行性一一测试后,再来确定描述风格、落实制作方案。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多媒体戏剧制作(上)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多媒体戏剧制作(上)创作人员此时可通过因特网,根据需要,随意调用全球共享资源,实时迅捷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和沟通。信息技术工具能为艺术家提供浩如烟海的各领域知识,作为体验生活、丰富阅历、坚定信仰的学习资料;能以无穷量的全世界各方面即时信息,帮助他在构思过程中确立创作主题,避免题材的平庸、低俗;能立即有效地将所需文字、图形、声讯等资料,大量输入计算机;能把全世界的艺术家连为一体,使他们非常方便地及时切磋创作经验,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指正和帮助。作者完全可以在创作之初,在网上发布剧本,征求广大网民意见,让观众直接参与到剧本创作中来。总而言之,只要创作者愿意,电脑、网络随时随地都能为创作者艺术修养的提高、创作视野的拓宽,提供最佳、最便捷的服务;能从多方面保证创作者头脑中隐隐约约艺术形象的不断成型。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多媒体戏剧制作(上)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多媒体戏剧制作(上)日本多媒体话剧《半夜三更的弥次先生与喜多先生》,在制作的各个阶段,都通过互联网征求各方意见:最早通报的是剧本制作构想及作业进度信息;接着实时公布演员甄选试演、排练现场情况;最后将剧场演出在网上实况转播。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多媒体戏剧制作(上)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多媒体戏剧制作(上)该剧是发生在半夜三更,一家客栈里的小故事。他们大胆运用电影化手法把其分解成类似于电影的十几个场景,观众在全封闭的环境中见到的两人,有时是各自的梦境,有时是现实与梦境的交融,有时甚至是两人不同梦境的交融,看似紊乱,却让人清晰感觉到了日本当代社会浓浓的生活气息,触摸到日本年轻人跳动着的青春脉搏,内容涉及面很广。观众时而能清楚感受到多媒体营造出的画面与声音幻觉效果,时而又对多媒体的运用全然不知。信息技术调控下的舞台情境显得很和谐、真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