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真是成也“三篇”,败也“三篇”
(2012-02-01 18:38:3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 |
韩寒真是成也“三篇”,败也“三篇”
韩寒以“韩三篇”引起网上大讨论,之后,其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三篇文章又被翻了出来,我这才读到这三篇文章,发现《书店》、《求医》、《杯中窥人》文字精练,旁征博引,观察细致,心态成熟,系出自一人手笔,但我绝不相信这是出自一个中学生的手笔。
在此仅举韩寒《书店》(刊登于《少年文艺》1997年第9期)为例:写此文时,韩寒才14岁,不仅文笔老到,而且心智也相当成熟,文中说:“实用书一栏与古典文学相映成趣,实用书种类奇多,诸如《雄辩绝技》、《点穴秘功》、《口才大全》等等等等,甚至还有《写信不求人》,开卷后只见密密麻麻的英文信,诸多信中又以情书居多。英语情书的最大好处莫过于信的开头便可以直称‘亲爱的某某某’,而且可使对方不得不捧着一本字典字字推敲句句琢磨,有时还一知半解连蒙带猜,尤其英文中的‘想念’与‘错过’同词,必要时可以作撤退的掩护……”“还有《男人如何博得女人欢心》,其实就等于把‘怎么调情’说得更加含蓄,就仿佛植物有它的学名一样。”
14岁的少年,对男女情爱居然有如此地道的分析,怎不令人叹为观止!
这也难怪麦田方舟子及众网友质疑了。我认为,其实代笔也无妨,比如博客中的某些文章曾请人修改、曾请人笔录,甚至曾请人代作,都可以大大方方地承认。金庸先生就曾承认,在其旅欧期间,他在报上连载的小说由倪匡代笔。这丝毫无损金庸先生的声誉。
但是,韩寒的老三篇却万万不能承认系代笔。肉都烂了,嘴必须是硬的。缘何?韩老三篇是用来参赛的,事关大赛公平公正,事关各方利益,兹事体大,韩家父子实是退无可退。我以前认为,大大方方地承认曾有人代笔也无妨,认个错、道个歉,即可平定代笔风波。现在看来,我想得实在太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