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一家村
一家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122
  • 关注人气:1,0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俞樾大师论中医脉诊

(2009-11-11 20:57:48)
标签:

国学大师

俞樾

中医

脉诊

杂谈

分类: 杂文

俞樾大师论中医脉诊

 

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知道俞樾是何许人也,但俞樾在晚清,却是大名鼎鼎。到了民国,知识界不知道俞樾大师的恐怕也不多。

 

俞樾,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道光年间进士及第,官至河南学政(相当于河南省教育厅长),晚年致力于授徒、著述,1907年去世,享年86岁。他在文学、史学、经学、训诂、教育、书法等多个领域都有极深造诣,著有《春在堂全书》达五百卷之巨,被誉为“清末最后一位国学大师”。国学大师章太炎、书画大家吴昌硕,以及清末大学士陆润庠、国史馆总纂缪荃荪,都是他的学生。红学家俞平伯是他的曾孙。

 

俞樾大师曾因为主张废除中医而惊世骇俗,直到今天仍被人歪曲、谩骂。殊不知,俞樾年轻时就曾钻研中医,能够处方为人治病。《春在堂全书·读书余录》有“内经素问”篇四十八条,即是其学医笔记。在《右台仙馆笔记》中,俞樾认为:“医所凭者脉也,而脉之失传久矣。”此言犹如小男孩道出皇帝没穿衣服,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如果通过摸脉果真能够诊病,以俞樾大师之聪明颖悟,必有所获。但俞樾却茫然无所得,并说了实话。大师做学问是严谨的,他特意援引《周官》、《内经·素问》、《史记·扁鹊传》等书关于脉象的相互矛盾的分析,从而得出了“脉虚”的结论。“脉虚之篇成,而废医之论决。”说白了,中医脉诊实是故弄玄虚!

 

俞樾在《右台仙馆笔记》中写道:“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夫扁鹊特以诊脉为名,则其精于医,非精于脉也。而至今言脉者宗之,则是扁鹊特以为名,而后人乃真以治病,即此知其不足恃也。”

 

后之医家,积数十年之经验,只怕也只能感觉到强弱快慢等数种不同脉象。但他们吃的是这碗饭,只有装模作样地以把脉作为诊病道具,取得病人的信任。就像皇帝穿上新装之后,人们都不愿说实话,都装作能看到皇帝穿着华丽的礼服。谁若说了实话,会招来蠢笨之讥。因为骗子说了,只有聪明人才能看到。试想,如果哪位中医承认自己从医数十年,却辨不清区区数种脉象,还怎么在这行里混?

 

中医经典《脉经》记载脉分二十四种,后人又加到二十八脉、三十二脉。而有医家认为,“中医摸脉,一般只能感觉到浮、沉、迟、数及结、代等几种,至于分二十八脉、三十二脉,实是书本功夫,临床上无法弄清楚。”(引自《江湖八大门》第114页,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可惜,这些清醒理智之言,迅速被淹没在以中医为生的人的谩骂声里。一些对中医并无多少了解的人,因迷信中医而以为把脉奥妙无穷,也来妄加指责,诚为可叹可笑!

 

俞樾大师论中医脉诊

 俞樾手札墨迹

 

俞樾大师论中医脉诊

张卫民作俞樾画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