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大师的诞生何足为奇?
(2008-09-16 10:41:51)
标签:
余秋雨大师击缶杂谈 |
分类: 时评 |
余大师的诞生何足为奇?
李钟琴
尽管对中华传统文化一知半解,尽管在文章中常常闹出文史笑话,余秋雨还是被上海市教委加上了“大师”的头衔。余大师不仅心安理得地笑纳了,而且还惺惺作态地说:他以前被人称为老师,“老”字比“大”字等级更高,他就屈尊“退一步”当一回“大师”吧!
上海市教委设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并未说明余大师是哪一类大师。他是“文化大师”吗?以余秋雨那点文化水准,恐怕这是在污辱“文化”二字。他是“文学大师”吗?以余秋雨的文学成绩,恐怕这样称呼他为时尚早。毕竟,文学作品成为经典,需要读者和时间的检验……
莫非说他是“做秀大师”?余秋雨做过戏剧学院的班头,应该深得表演之三昧。而且,他的演技挺高,扮演“文化大师”颇有点像,以至于在一些中学老师和中学生眼里,他就是一个“文化大师”了。特别是汶川大地震之后他的“含泪”表演,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从善于做秀和投机取巧这一点来看,称他为“大师”倒也说得过去。
这一次“余秋雨大师工作室”由上海市教委来设立,说明余大师的市场主要集中在中学教师和中学生这两个群体。据说,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和《道士塔》还都上了中学生的课本。对于《苏东坡突围》,我曾写过一篇简评,可参阅(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90ebff01000bvv.html);《道士塔》也有人点评过,别的不说,仅题目这三个字就有问题。塔是佛教名词,道士的墓不能叫塔,应该叫玄宫。了了三个字,就暴露出余秋雨宗教文化知识的缺乏。
而这样一个不学无术之人,居然在中国红得透紫,说明我们的社会环境是适合这种人生存的。奥运开幕式上,2000多人击缶的开场戏使人难以忘怀。缶是古人用来装酒的瓦罐,并非乐器。当时我就想,张艺谋以“击缶”作为开场戏,难道有什么深刻的寓意吗?
于是想到了屈原《卜居》里的诗句:“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瓦釜是类似于瓦罐的一种锅,与缶同属瓦器。由余大师的诞生,我这才明白了“击缶”的寓意:原来我们正处于一个“瓦釜雷鸣”的时代!出现余秋雨这样的“大师”,又何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