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十大军事家大结局 |
孙武:神龙见首不见尾
五,破楚入郢,军事史上留奇迹
自孙武与伍子胥执掌吴之国政、开始实施疲楚战略以来,已历六年了。这六年间,由于孙武的卓越军事才能,已使楚军陷于疲于奔命之境地,直攻楚都的时机已经成熟。
而可笑的是,就在吴军准备大举伐楚之时,中原及北方十八诸侯在召陵举行声势浩大的会盟,扬言要南下伐楚。可惜晋国优柔寡断,诸侯各存私念,会盟无果而终。
吴王阖闾问孙武、伍子胥:“现在伐楚如何?”
孙武与伍子胥都认为,要伐楚,还要做一件事,即联合在召陵会盟中态度坚决的蔡国和唐国,一起兴兵。
蔡国和唐国长期受楚国欺侮勒索,早已忍无可忍。听说吴国伐楚,当然很高兴,皆答应出兵相助。
阖闾大喜,遂任命孙武为伐楚部队的总指挥,伍子胥和伯为副将,作为孙武的助手,准备大举攻楚。
进军伐楚的路线,孙武也经过了深思熟虑。
他将吴军分为两路,主力经青苔关、松子关,从荒无人迹之处潜行至郢。此乃“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孙子兵法·九地篇》)
第二路,则先至蔡国,与蔡军联合后,再会同唐军向汉水地区进发,准备在汉水一带配合潜行而至的吴军主力与楚军决战。
公元前506年冬,三万吴军倾国而出,拉开了伐楚的序幕。
战局的进展颇为顺利,一切都按孙武所料进行。楚令尹囊瓦闻蔡国欲助吴来攻,想先下手为强,率军攻蔡。吴军一部遂前来相救。囊瓦深恐腹背受敌,乃解围撤致汉水西岸,欲在此与吴军决战。不料有人报信,说吴军主力已从柏举以东的山区进入楚国腹地,囊瓦乃听从部将武城黑的建议,率军匆匆渡过汉水,向大别山一带进发,欲堵截潜行而至的吴军。
由于楚军并无既定作战方略,只是疲于应付,所以囊瓦在与吴军主力相遇后,三战皆败,竟欲率军而逃。部将史皇道:“你能逃到哪里去?不如与吴军决一死战,也许能减轻罪过。”囊瓦只好整军在柏举地区列阵,欲与吴军死战。
吴王阖闾亲率大军追至柏举,也列阵与囊瓦对峙。阖闾之弟夫概年轻气盛,不待阖闾下达命令,便率所部五千人以雷霆万钧之势冲向敌阵,楚军阵势顿时大乱,阖闾乃令吴军全线进攻,囊瓦见兵败如山倒,已是不可收拾,乃畏罪逃往郑国。
吴军乘胜追击,与残余楚军又发生了两次战斗,皆大获全胜,遂长驱直入,抵达郢都。
另一路楚军在主将司马戍的指挥下,作战颇为勇敢,但终以司马戍战死而告结束。
此时,楚平王早已死去,在位的楚昭王是楚平王与蠃氏所生的儿子。他见楚国大势已去,连母亲蠃氏也顾不得了,狼狈不堪地带着妹妹逃离郢都,一直逃到了随邑(今湖北随县)。
十一月二十九日,吴军进入郢都。
令伍子胥感到遗憾的是,杀害他的父兄的仇人楚平王已经死了。伍子胥遂掘开楚平王的坟墓,鞭尸三百以泄愤。
《吴越春秋》描写伍子胥掘墓报仇更是痛快淋漓:“掘平王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左足践腹,右手抉其目,诮之曰:‘谁使汝用谗谀之口,杀我父兄,岂不冤哉!’”
虽然未能亲手杀死楚平王,但能攻破其国,掘其坟,鞭其尸,亦可告慰其父兄的在天之灵了。司马公作《史记》,因他极为痛恨是非不明、昏庸无道、残忍暴戾之徒,所以在《伍子胥列传》中快意地写道:“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喽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耶?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后世也有“正人君子”认为伍子胥作为臣子,掘其君之墓,鞭其君之尸,未免太过份,殊不足取。但楚平王杀害无辜的伍奢、伍尚之时,何尝生过一丝怜悯之心?大丈夫得报恩仇,是何等的大快人心!
吴国破楚入郢之战,乃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观。吴国以小吞大,以弱胜强,令当时各诸侯国对吴国刮目相看,吴王阖闾也一跃取代楚国的霸主地位,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而这一切,非孙武无以致之。
吴军自分三部轮流骚扰楚国、实施疲楚战术以来,剪除楚之羽翼,离间楚之盟国,拖跨楚之军队,历时六年,终于大功告成,做到了所有诸侯国连想也不敢想的事情。由此可见,孙武之战略战术已是出神入化。他被誉为“兵圣”,决不仅仅因为有部兵书传世。
前一篇:孙武:神龙见首不见尾(四)
后一篇:孙武:神龙见首不见尾(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