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十大军事家大结局 |
尽管吴王阖闾认为吴楚势难两立,但吴国要与楚国为敌,在当时的人看来,简直就如以卵击石。
而吴国要想吞灭楚国,不仅在当时,就是后人看来,也是匪夷所思之事。
楚国号称“千乘之国”,即光兵车就有千乘。楚平王时,其地西北至武关(今陕西商南西北),东南至昭关(今安徽省含山北),北逾河南南阳,南达洞庭湖以南的大片区域,方圆数千里,国土辽阔,附属国众多。楚庄王在位时,励精图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为楚国的大国地位奠定了雄厚基础。以前楚国与中原诸国多次发生战争,中原诸国联手抗楚,仅能击退楚国北侵之军,而从来没有哪个人想要灭掉其国。公元前506年夏,即吴破楚入郢的前几个月,晋定公在召陵(今河南郾城)召集中原十八个诸侯国会盟伐楚,但因晋国君臣畏首畏尾,会盟雷声大,雨点小,不了了之。十八个诸侯国联合抗楚,尚无必胜把握,亦可见楚国之强。
而吴国地域狭小,仅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和上海。其兵力也不过三万。与楚相比,不仅地小兵弱,后顾之忧也多。其南方的越国与楚国关系不错,常骚扰吴之南境;其北方有徐国与钟吾,皆听命于楚,如同楚之附属国。吴若伐楚,兵力少了难以奏效;若空国出征,越国、徐国、钟吾会南北夹击,乘虚侵吴,令吴军西、南、北三面受敌。
所以,孙武与伍子胥认为,要对付楚国,首先要剪除楚之羽翼,消除后顾之忧。
为此,他们制订了“三分疲楚”、“多方误敌”的战略,即将吴军分为三部,以一部骚扰楚境,待楚军倾巢出击,则我还师;待楚军退回,第二部再出动骚扰之,楚军出,我则退;待楚军退,我第三部又出。“彼出我归,彼归则我复出”,“数肆以疲之,多方以误之”,待楚军疲于奔命、狼狈不堪,再“三军继之,深入其地,必大克之。”
孙武、伍子胥在采取多方误敌、长期疲楚战略时,采取一箭双雕的战术,在疲楚的同时,消除自己的后顾之忧。
公元前512年,孙武和伍子胥率吴军北上攻打钟吾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灭掉了钟吾。还没待楚国君臣回过神来,吴军又移兵攻打徐国。
待楚军前来营救徐国之时,为时已晚。吴军已攻下徐国,徐国国君逃走,在路上遇到楚国援军,只好在楚军的帮助下到夷(今安徽省亳州东南)重建国家。
次年,孙武、伍子胥又以三分之一的兵力伐夷,楚国接受上次的教训,立即出兵营救。
等楚军主力赶到,吴军却又掉头向南,攻打楚之城邑。楚军忙回来援救,为时又已晚了,吴军已在蹂躏其地后扬长而去。
楚军长途跋涉,已疲惫不堪。不料吴军第一部已回国休整,第二部又出动了,包围了楚之弦邑。楚军只好前去营救,等赶到那里,吴军又撤走了。
楚军确知吴军已回吴国,正欲班师,不料吴军第三部又已出动,前去攻打楚之养邑。楚军实在大疲惫了,救援不及,养邑遂被吴军攻下,楚公子掩余与公子烛庸被吴军所杀。
阖闾见孙武指挥若定,战果辉煌,大喜过望,脑子一热,便欲乘机率三军齐出,攻取楚之郢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
孙武则认为时机尚未成熟,说:“民劳,未可,且待之。”阖闾乃退兵回国。
楚国因连年遭吴国骚扰打击,遂改变了被动挨打的战略,决定主动出击伐吴。
楚国先与越国取得了联系,准备联合夹击,一举灭吴。
孙武、伍子胥闻讯,先发制人,在楚国尚未作好伐吴准备之时兴兵伐越。
但越国不是钟吾小国,要想灭之,并不容易。伍子胥志在灭楚,不愿让越国牵扯过多的精力和时间,于是在大败越军之后,在吴国南境与越国接壤处筑城以防御之。
楚国大举伐吴,已是势在不免。孙武临危不惧,设下妙计,准备重创楚军。
孙武首先派人诱使楚之属国桐国叛楚,再派一个楚国人去向楚国君臣报信,说吴国担心楚国伐桐,已将一支部队派到了桐国协助桐国防守。而吴国最怕的不是楚军去打桐国,而是楚军直接从水路攻打吴国。如今吴国的主力部队已在长江下游布防,楚军如果抽出一部佯装从水路攻吴,暗中派大部队先去袭击在桐国的吴军,必会一举成功。然后从水陆两路向吴进攻,一战即可破吴。”
楚国令尹囊瓦是个贪官污吏,无勇无谋。他听了这位“爱国者”的游说,信以为真,一面准备船只,装模作样地准备沿江而下伐吴,一面令楚公子繁率军掩袭桐国。
其实吴国在长江之上准备的船只皆是空船,其主力已埋伏在楚军至桐国所必经的舒鸠(今安徽舒城)。公子繁的军队刚到里,便遭到了吴军的伏击,公子繁措手不及,弃军逃往巢邑。
囊瓦正率舟师在长江上等候公子繁的捷音,眼巴巴地盼望公子繁袭桐成功,再与其部同时从水陆进兵。不料公子繁早已兵败,他等来的不是楚军,而是吴军。
囊瓦仓促应战,大败而归。吴军乃尽夺楚军之船,并乘胜攻下巢邑,将正躲藏在那里的公子繁俘虏。
此役之后,楚国东部属国及城邑,皆为吴国所有。
孙武以出神入化的指挥艺术,将疲楚战略发挥得淋漓尽致,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
而此时,二十多万楚军被吴军牵着鼻子乱转,疲于奔命,已无力主动伐吴了。这就如同一头大象,被一只小老鼠搞得精疲力尽,瘫在地上,只有喘粗气的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