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十大军事家大结局 |
乱箭穿身时弄小巧死有余智
吴起在官场上,可谓三起三落。
他被鲁穆公拜为将军,是其初起;
在鲁国击败齐军之后,有功无赏,反被辞退,是其一落;
他得魏文侯重用,任西河守,是其二起;
被魏武侯罢黜,是其二落;
逃到楚国后,被楚悼王任为相国,是其三起;
楚悼王死后,他立即被贵族们追杀,身中乱箭而死,是其三落。
吴起至此,为他的人生划上了句号。
他一到楚国,便被楚王任命为相国。可惜好景不长,才历一年,便到了被人追杀的境地。
在最后时刻,吴起想到了一个让杀害他的人为他偿命的办法。
当他跑进楚王的寝宫之时,已身中数箭。他见楚王的遗体尚在床上,便一下子扑到遗体上。
他知道,按照楚国的法律,以刀剑弓矢戮及楚王身体者是要灭族的。他扒在楚王遗体上,那些作乱者或许不敢上来杀他。
即使他们不顾一切上来杀他,肯定会伤及楚王的遗体。而谁若伤及王体,将面临灭族之祸。这样,吴起虽死,楚王的儿子也会将叛乱者灭族,从而间接为他报仇。
叛乱者不仅恨吴起,也恨吴起的靠山楚王熊疑。他们见吴起扑到熊疑的遗体上,并不因此而手软,纷纷向吴起射箭。
吴起大叫:“我死不足惜,但你们衔恨于王,戮及王尸,大逆不道,岂能逃楚国之法哉!”
喊归喊,乱箭仍毫不留情地飞来。
刹那间,吴起被乱箭穿身,楚王的遗体也成了刺猬。
吴起死了,应了曾子说他“不得令终”的预言。
吴起享年,大约在六十岁左右。他为名利奔波了一生,终于在晚年实现了年轻时对其母的誓言,成了“卿相”。不过,吴起虽然成了“卿相”,却没有机会衣锦还乡,而是迅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新任楚王熊臧并没有因为吴起已死面原谅他,下令将吴起的尸体肢解以平“官”愤。
司马迁没记吴起被肢解之事。此事见于先秦诸子的某些零星记载。如《韩非子·和氏第十三》:“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韩非子·问田第四十二》:“然而吴起支解而商君车裂者,不逢世遇主之患也。”《淮南子》则说吴起被车裂。如《主术训》说:“吴起、张仪,智不若孔、墨,而争万乘之君,此其所以车裂、支解也。”《缪称训》云:“故商鞅立法而支解,吴起刻削而车裂。”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的开篇,便有一段关于“德才”的著名论断:“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无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照此推论,吴起才胜于德,应该归为“小人”之列了。
然而事情好像没有这么简单。吴起虽然年轻时有斑斑劣迹,但他在进入中年以后,除了为争名夺位说了几句蠢话外,好象还没有多少罪恶。
人无完人。吴起为了名利不择手段,当然为正直的人们所不齿。但由此说吴起是个“小人”,似乎证据还不那么充分。
人都是有私心的。有时,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并不那么泾渭分明。在人漫长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事,也会做很多事,君子难保不会没有一两次小人行径,小人也不会一无可取之处。也许正因为这样,才构成了社会的丰富多采,才使历史瑰奇多姿。
无论如何,吴起是一代兵学奇才,死非其所,令人慨叹。
几天后,楚王熊疑的儿子熊臧在一片凄凉肃杀的氛围下即位了,是为楚肃王。死去的楚王熊疑尸体被戮,这对一个国君来说,是极惨之事,可哀可悼,因此被谥为楚悼王。
为楚悼王发完丧,楚肃王将吴起的尸体肢解后,便开始肃清那些射中其父亲尸体的人。
经过抓捕、审讯,查明向楚悼王尸体射箭的有七十多人,按照楚国法律,这七十多人被灭族。
当然,楚肃王诛杀这七十多家,并非是为了给吴起报仇。但客观上,的确是为吴起报了仇。所以,后世有人称赞吴起“死有余智”。
而吴起不能保全其身,下场悲惨,终属不智。死后这点余智,有何益哉?
一部兵书使吴起与孙子齐名
吴起在魏国任西河守期间,完成了他的军事著作《吴子》。这是在我国古代与《孙子兵法》齐名的一部重要军事著作。
据《汉书·艺文志》载,《吴子》有四十八篇。而现存《吴子》仅六篇。有人以此认为现存的《吴子》系后人伪造。
但是,《隋书》、《唐志》、《通志略》等典籍均记载《吴子》只有一卷,并无“四十八篇”之说。所以清朝的学者们就以相传《孙子兵法》有八十二篇为例,说明吴起所作《吴子》不一定就是四十八篇。现存《吴子》六篇,很可能是因为吴起原书有所散佚,后人整理成了六篇。说不是吴起所作,尚没发现确凿证据。
《四库全书总目》论《吴子》云:“起杀妻求将、啮臂盟母,其行事殊不足道。然尝受学于曾子,耳濡目染,终有典型。故持论颇不诡于正。如对魏武侯则曰‘在德不在险’;论制国治军则曰‘教之以礼,励之以义’;论为将之道则曰‘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备,三曰果,四曰戒,五曰约’。大抵皆尚有先王节制之遗。”
《吴子》分“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六篇,系统地阐述了战争中的主要问题,见解不凡,曾经长期与《孙子兵法》合刊成《孙吴兵法》行世,为历代兵家所重。
在“图国篇”中,吴起论述了治国、治军、兴兵、亲民、用贤等问题。他分析了战争的起源:“凡兵所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认为发动战争,要师出有名,其名有五:“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他进一步解释说:“禁暴救乱曰义,恃众以伐曰强,因怒兴师曰刚,弃礼食利曰暴,国乱人疲、举事动众曰逆。”指出只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他说:“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
吴起并不是一个战争狂,他反对用战争手段解决一切问题。认为对待战争要持慎重态度。他说:“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而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
在“料敌篇”中,吴起告诫魏武侯要随时做好战争的准备。他说:“夫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并分析了齐、秦、楚、燕等国的特点,指出“用兵必须审敌虚实而趋其危”,即知己知彼,避实击虚,才能百战不殆。
在“治兵篇”中,吴起着重讨论了进军、作战、训练、编组、指挥等问题,
认为治军法令要明、赏罚要信,“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
在“论将篇”中,吴起论述了将帅对战事的重要作用,认为“凡战之要,必先占其将而察其才,因形用其权,则不劳而功举。”
在“应变篇”中,吴起重点阐述了在各种条件下的应变作战原则,并举例说明之。
在“励士篇”中,吴起指出论功行赏对激励战士奋勇作战的重要性。
吴起的军事思想,与孙子的思想有着某些共同之处。可以说,吴起受了孙武军事思想的影响,他的著作,是对孙子兵法的继承和补充。这也难怪人们习惯于“孙吴”并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