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起:一个为了功名不择手段的军事家(中)

(2007-11-09 08:47:52)
标签:

人文/历史

分类: 十大军事家大结局
 吴起:乱箭穿身究可哀(
 
李钟琴
 
 

鲁君见他杀妻求将不肯重用

 

以吴起的秉性,既使是做孔子的学生,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品学兼优、道德高尚的人。

 

他应该最适合学兵家与法家的学术。

 

吴起最终也作了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本来,他拜曾子为师,也只是想得到一块仕进的敲门砖而已。若想让他成为曾子那样的远离功名利禄的学者,恐他宁死也不愿意。

 

以吴起的天赋,学起兵法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谓游刃有余。不出三年,他已是胸怀百万甲兵的将帅之才了。

 

在战国乱世,只要有能力,就不愁找不到用武之地。

 

战争频仍的时代,为吴起提供了一个可以充分表演的大舞台。

 

但万事开头难。作为一个无名之辈,在崭露头角之前,是要费些周折的。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在鲁国的这几年里,吴起也不是仅仅埋头读书,而是一边学习,一边与鲁国的大臣们结交,与他们谈兵论政,让他们发现其军事才能。

 

他在默默地等待时机。

 

机会终于来了。

 

公元前412年,齐国与鲁国两个唇齿相依的国家暴发战争,齐军大举来犯。鲁穆公因无良将抵御齐军而愁眉不展。

 

鲁国相国公仪休素知吴起熟谙兵法,是可用之才。国难当头,他向鲁穆公举荐吴起。

 

病急乱投医。正当国家用人之际,鲁穆公遂听从公仪休的建议,想拜吴起为将抵御齐国。

 

但马上就有人来向鲁穆公汇报,说吴起娶了齐国大臣的女儿田氏为妻,恐怕心向齐国,不会为鲁国尽力。

 

鲁穆公闻言,心生疑虑,便打消了起用吴起的打算。

 

吴起闻知此事,急得团团乱转。他背井离乡、苦学数年,为的就是有朝一日成就功名。今见机会来临,只因其妻之故,便要丧失崭露才干的大好时机,如何不急?

 

吴起回到家中,一咬牙,竟杀死了患难与共的妻子,将妻子的头颅献给鲁穆公,以此来表明自己与齐国没有任何关系。

 

可怜田氏还不知怎么会事,便被她的这个凶狠毒辣的丈夫夺去了性命。真可谓“无毒不丈夫”。

 

鲁穆公见状,心中惨然不乐。不过吴起此举也算达到了目的,毕竟此举使他取得了鲁穆公的信任,被如愿以偿地拜为大将,率领军队去抵御齐国的军队。

 

吴起果然不负鲁穆公之望,率鲁军以少胜多, 将齐军打得大败而归。

 

此役中,吴起初试身手,显示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果然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回师之日,吴起洋洋自得,踌躇满志,以为鲁穆公一定会论功行赏,满足他位至公卿的夙愿。

    

但是吴起想错了。因为他杀妻求将,鲁国朝野上下都认为他残忍阴毒,丧尽天良,不可重用。

 

鲁穆公也认为吴起有才无德,用之难以服众,便把吴起辞退了。

 

当吴起晚年被乱箭穿身之时,不知他是否想起了无辜惨死在他手中的恩妻?他说自己“死不足惜”,不知是不是对自己罪恶的忏悔?

 

既是军事天才又是政坛侏儒

  

吴起本想用妻子的性命来换取自己的辉煌前程,不想在号称“礼仪之邦”的鲁国栽了跟头。不仅白白搭上了妻子的性命,而且弄得名声狼籍,彻底堵死了自己仕进的道路。

 

在鲁国混不下去了,他决定到别的国家去,继续追逐他所热衷的功名利禄。

 

他听说三晋之中,魏文侯最贤明, 便跑到魏国,结识了魏国大臣翟璜,便求翟璜将他引荐给魏文侯。

 

是时,魏国的西部边境西河一带与秦国接壤,连年受到秦军的侵扰。魏文侯正在物色能守卫西河之人。翟璜便向魏文侯推荐吴起。

 

魏文侯不放心,又征求相国李悝的意见。他问李悝:“吴起是个什么样的人呀?”

 

李悝说:“吴起贪婪而且好色,但在用兵打仗方面,即使司马穰苴在世也不见得比他强。”

 

魏文侯不象鲁穆公那样迂腐,他重才能,轻小节,唯才是举。他立即召见吴起,听吴起畅谈其治军用兵之策,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毅然拜吴起为将,令他率军去抵御秦军的进犯。

 

吴起再显身手,不仅击退了秦军的进犯,还大举反攻,一气攻占了秦国五座城邑。

之后,吴起又与魏国名将乐羊一道远征中山国,历时三年,终于灭掉中山,使魏国威名大震。

 

鉴于吴起的军事才能与赫赫战功,魏文侯任命吴起为西河守,让他肩负起了防御魏国西部边境的重任。

 

吴起到任之后,修城治池,练兵训武,军纪森严,赏罚分明,极得士卒之心。

 

他和士兵们吃同样的饭菜,穿同样的衣服,睡同样的床铺。行军时不骑马,不乘车,背负干粮,与士卒同甘共苦。

 

有一个关于吴起爱护士兵的感人事例在军营里广为流传:一个士兵身上长了毒疮,吴起发现后,毫不犹豫地跪下身子,把这位士兵身上毒疮中的脓血一口一口地吸吮出来。

 

尽管吴起表演得有些太过,但必竟令士兵们感激涕零。

 

那个士兵的母亲听说这件事,却伤心得大哭。有人问:“你儿子仅仅是个士兵,吴将军却为你儿子吮吸毒疮,为什么还要哭呢?”士兵的母亲说:“不是这样啊!前几年吴将军为他的父亲吮吸疮口,他的父亲为了报效吴将军,结果战死了。如今吴将军又为他的儿子吮吸毒疮,我真不知我儿子要战死在哪里了,我是因为这个才哭啊!”

 

看来那个士兵长疮还是遗传呢!吴起似乎也有吮疽舐痔的嗜好。

 

不管怎么说,吴起的心机没有白费。他守西河长达二十多年,所统士兵不过五万,却抗击着秦国数十万大军。士兵们万众一心,战斗力极强。

 

二十多年来,吴起与诸侯大战七十六次,全胜六十四次,平局十二次,无一败绩,可谓常胜将军,军事天才!

 

后来魏国的军事理论家尉缭子称赞吴起道:“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

 

他为魏国拓地千里。这二十多年间,是魏国最为强盛、独霸中原的时期。

 

在西河期间,吴起还有两三个取信于民的小故事。

 

一个是“与友期食”的故事:吴起一日外出,碰到了一个老朋友,便邀请这个老友和他共进午餐。朋友说,他还要去办点事,要等他回来再吃。吴起答应了。结果左等不来右等不来,一直等到天黑,这位老朋友仍没来。吴起一直在等,竟没吃饭。

 

直到次日晨,吴起饿得受不了了,只好派人去将这个朋友叫来,才开始和朋友一起吃饭。这个故事中,吴起固然言而有信,只是他的老朋友也太不讲信用了!

 

还有一个“南门立表”的故事:吴起在西河城的南门之外竖了一根测量日影的标杆,下令道:“明日有人偾(推倒)南门之外表者,仕长大夫。”只要将木杆推倒便可做长大夫,这也太容易了!人们对这天下掉馅饼的事将信将疑,不知这里面有什么机关,因此谁也不敢去碰那根“表”。到了傍晚,有一个人说:“我去试试!顶多得不到封赏,有什么要紧的?”此人便去将表推翻在地。吴起果然任命这个人为长大夫。据说“自是之后,民信吴起之赏罚”(《吕氏春秋·卷二十五》)。

 

这个故事与商鞅立木的故事如出一辙。商鞅立木,不过赏金而已;而吴起立木,却赏以官爵,未免视国家官位如同儿戏,殊不足取!

 

《韩非子》则说吴起将一个车辕放在北门之外,下令说,谁能将车辕从北门搬到南门之外,赐上好的家田、上好的住宅。有一人将车辕搬到了南门,吴起果然赐给这个人农田和住宅。之后,吴起又将一个石碌碡置于东门之外,号令道:“有能徙此于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于是人们争相去搬石碌碡。吴起又下令道:“明天去攻打秦国的小亭,有能先登亭者,任命他为大夫,赐之上田、上宅。”于是明日攻亭,人人争先,一上午便攻了下来。

 

不管怎么说,吴起在西河文治武功都很突出,可谓是魏国在西部边境的钢铁长城。

 

在西河,吴起度过了其军事生涯的黄金岁月,也度过了他的青春年华。

 

在五十多岁的时候,戎马倥偬之余,吴起对二十多年的实战经验予以理论总结,完成了兵法著作《吴子》。这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

 

在这段时间内,吴起在军事上战果辉煌,在政治上也比较稳定。他虽然没有成为他誓言中的“卿相”,但成了威震遐迩的名将,按说,也应该没有什么不满足的了。

 

而且,人们似乎也忘记了他年轻时的劣迹。如果他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话,曾子说他不得“令终”的话十有八九是要落空了。

 

然而,对一个人来说,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似乎冥冥中早已注定。

 

无论他怎么适应环境,无论他怎么善于伪装,总有一天,他会向世人暴露自己的真实面目。

 

吴起的权力欲,用今天的话说,是“进步欲”,一直是很旺盛的。他的才干,也使他相信自己必会大有作为,决不会做一辈子西河守。

 

由于魏文侯英武不凡和宽容大度,吴起尚能俯首听命,在魏国还能平安无事。

 

公元前396年,雄才大略的魏文侯病逝。昏庸无能的太子魏击即位,是为魏武侯。

 

魏武侯有一日闲得没有事做,便至西河视察,吴起陪同魏武侯乘舟巡视。

 

到了黄河中间时,魏武侯见这里地势险峻,便很得意地对吴起说:“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马上就有个叫王钟的大臣随声附和。

 

吴起却说:“国家的稳固在德而不在险。从前,三苗国左边有洞庭湖,右边有鄱阳湖,但他们不行仁义道德,故而被禹所灭;夏桀的都城,左边是黄河、济水,右边是泰山、华山,伊阙在其南,羊肠道在其北,但他不修德政,最终被商汤流放;殷纣的都城,左边是孟门山,右边是太行山,北边是常山,南边是黄河,但他不修德政,被周武王杀死。由此可见,治国在德不在险。如果您不修德政,连这条船上的人都会成为敌人。”

 

这些话当然是至理名言,但魏武侯可不是虚心纳谏的魏文侯,所以他听来很是逆耳,只是表面上不得不说了声“好”。

 

不久,吴起听说魏武侯要任命新相国,便从西河入朝。他自以为功劳最大,能力最强,此番定能官拜相国,出将入相,位极人臣。

 

不料及至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却听说魏武侯已拜从齐国逃到魏国的孟尝君田文为相国,不禁大失所望,牢骚满腹,愤愤然形于颜色。

 

他是个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侏儒。这一弱点,从他年轻时不顾名节的所作所为即可略见一斑。

 

他可以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但在政治上,他既没有姜太公那样高明的政治手腕,也缺乏孙武那样明哲保身的智慧和豁达。这就注定了他虽不死于疆场,但必会死于官场的可悲结局。

 

此时,吴起做了一件蠢事。

 

他因为没有实现成为“卿相”的理想,便泄愤于新任相国田文。他找到田文,象个小孩子一样气哼哼地说:“我们两个人摆摆谁的功劳大,怎么样?”

 

田文说:“可以。”

 

吴起道:“统帅三军,使士兵舍生忘死,使敌国不敢来犯,你能比得上我吗?”

 

田文道:“不如你。”

 

吴起又说:“整顿吏治,团结民众,充实国库,你能比得上我吗?”

 

田文道:“不如你。”

 

吴起越说越有理:“守卫西河,使秦兵不敢东进,使韩、赵两国宾服,你能比得上我吗?”

 

田文道:“不如你。”

 

吴起冷笑道:“此三方面,你都不如我,却做了相国,位在我之上,为什么?”

 

田文慢条斯理地说:“新君刚刚即位,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当此之时,这相国之位由你来坐合适呢,还是由我来坐合适?”

 

照理说,吴起对田文的质问不无道理,田文的回答也难以自圆其说。田文只不过是齐国的贵族,因在国内获罪而逃亡到魏国,除了有善于招贤纳士的名声,并没有为魏国立下什么大功。即使当时魏国的局势如田文所言,是处于“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的特殊时期,田文出任相国的理由仍然经不起推敲。

 

难道由一个外来者担任相国,大臣们就心服口服、归顺新君吗?

 

难道由一个外来者担任相国,全国百姓就会对魏国的政局稳定产生信心吗?

 

而这句话,却让吴起回味良久。

 

也许这句话对别人不起作用,但对付吴起,已经够了。

 

田文的话外之意是,在非常时期,必需一个有德之人来担任相国,才能使政局稳定。我孟尝君是大名鼎鼎的“战国四公子”之一,曾养士三千,素有爱才之名、纳才之量,是无人不知的彬彬君子。而你吴起算什么?你啮臂誓母、母丧不归,乃大儒曾子的弃徒。为了功名不惜杀死妻子,象你这样的缺德之人来做相国,能服众吗?

 

就这样,田文一句话,即让吴起败下阵来。吴起只得回答:“还是你做相国合适。”

 

田文于是傲然说道:“这就是我官位在你之上的原因。”

 

吴起与田文比功,真是类同儿戏!他以三岁小孩的智商,想与官油子较量,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没能升官,吴起又不懂得韬光养晦,而是怨天尤人,也难怪魏武侯以及朝中的大臣们都对他不满了。

 

田文拜相时间不长就一命呜呼。这一回相国的人选仍没有吴起的份。娶了魏文侯女儿为妻的公叔痤又成了新任相国。

 

公叔痤知道,吴起拜相的希望再次落空,必会衔恨于他。一山难容二虎。公叔痤决定先发制人。

 

公孙痤有一个诡计多端的仆人,此人自作聪明地为主人出了一个让魏武侯疏远吴起的好主意。

 

公孙痤闻言大喜,便去如法炮制。

 

他先跑去对魏武侯说:“吴起是个大才,而魏国很弱小,又与秦国接壤,我担心吴起很难留在魏国。”

 

魏武侯忙问:“那怎么办?”

 

公叔痤道:“您可以对他说,想将公主嫁给他。如果他想留在魏国,必定答应娶公主为妻;如果他无意久留,必定推辞。这样,就可以看出吴起的心意了。”

 

魏武侯想也没想,便同意如此这般试探一下吴起。 

 

没等魏武侯和吴起见面,公叔痤就先邀请吴起到他家去作客。公叔痤的妻子按照公叔痤事先的吩咐,故意在吴起面前显得十分骄横,对公叔痤百般欺侮,公叔装得既不敢怒,更不敢言。

 

吴起见状,深感公叔痤娶了个公主,简直是倒了大楣。所以,等魏武侯向吴起提出要将公主嫁给他时,吴起连忙推辞。

 

有谁愿娶个刁蛮拔扈的母老虎呢?

 

吴起哪里知道,他这时已经中了别人的圈套!

 

愚蠢的魏武侯见吴起不愿娶公主,马上相信了公叔痤的话,认为吴起是在等待时机,随时会叛魏投奔他国。

 

加上吴起因为长期没有升官,动不动就发牢骚,魏武侯更是对吴起不放心了。

 

没过几天,魏武侯另派了一个人去担任西河守,将吴起调回魏都安邑。

 

吴起此时才明白是中了小人的暗箭。

 

他在离开为之奋斗了大半生的西河之时,“止车而望西河,泣数行而下。”(《吕氏春秋·卷十一》)

 

随从们不解,便问他为何流泪,他答道:“如今大王误信小人之言,对我产生了误解。西河不久就要归秦国所有了,魏国从此要衰弱也去了。”

 

此时的吴起,真有些英雄气短了。在专制时代,作为臣子,生死荣辱都捏在帝王一个人的手中,你纵有天大的功劳、天大的才华,一旦失去了那个“孤家寡人”的信任,就一切全完了。

 

吴起回到魏都安邑,便被魏武侯“凉”了起来。

 

真可谓“三十功名尘与土”!吴起将近三十年的努力,至此化为尘土。

 

不仅他为魏国立下的不朽功勋被魏武侯一笔勾消,而且,吴起感到,他成了魏国君臣眼中的叛徒,随时都会有被抓起来砍头的危险。

 

由此亦可见魏武侯的愚蠢。吴起为了功名,曾悍然杀死了结发妻子。你把公主嫁给他,就能保证吴起为了更大的功名不投往他国吗?

 

而且,吴起假如真的想投往敌国,你魏武侯将公主嫁给他,不是给了他一个投敌的筹码吗?他完全可以再把公主的脑袋砍下,以此向敌国表明自己与魏国一刀两断。

 

其实吴起固然是有牢骚,但并没有投往敌国的打算。魏武侯误信公叔痤之言,乃是自毁长城。

 

结果,吴起又在魏国待不下去了。

 

他只好寻找了个机会,逃离魏国。

 

不过他没有去秦国,而是跑到了楚国。他与秦国作战二十多年,与秦人积怨极深。他往哪里跑,也不会像魏国君臣猜测的那样跑到秦国。

 

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个人的存亡,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盛衰。吴起固然德不如才,但在国家用人之际,还应不拘一格。事实证明了吴起的预见,自吴起走后,魏国的霸业便迅速衰颓了,之后一蹶不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