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十大军事家大结局 |
李钟琴
惶恐中他感到今日万难幸免
公元前381年的一天,身为楚国相国的吴起突然被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惊呆了:楚王熊疑病逝。
吴起急急忙忙奔向宫中。
可以说,楚王对吴起有知遇之恩。一年前,吴起从魏国逃往楚国,楚王与他一见如故,立即拜他为相国,委以国政,支持他在楚国变法图强。
一个外来者,初来乍到便掌握了楚国的国柄,当然令许多楚国的权要们感到心中极不平衡。
所以,自吴起拜相之日起,他便成了众矢之的。
而变法,必然要触动甚至损害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这就更使吴起成了一些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吴起变法的主要措施,是“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大力陶汰官僚体制中的冗员,规定公族大臣们的远亲不得夤缘窃禄,需自食其力。
如果仅限于此,到也不致于激化矛盾。吴起进而实行了一种非常果绝但不切实际的措施:令贵族子弟们到边远地区去拓荒。
不到一年间,吴起削去闲散官员数百名,断了这些只会白拿俸禄的人的生路。
这一下子,得罪了楚国的大小官吏及公族贵戚们。他们对吴起恨之入骨,群起攻讦,必欲除之而后快。
据《淮南子》和《说苑》记载,吴起刚到楚国时,并没有立即被楚王任命为令尹(即相国),而是到到南阳去做地方官,这和司马迁的记载有龃龉。吴起在南阳做了一年苑守,才被拜为相国,总揽国政。他在就任前,去见楚国驻守息地的大夫屈宜臼,屈宜臼问:“你做了相国,将实行什么样的政策?”
吴起说:“我将使楚国的官爵进一步平衡合理,缩减俸禄太高的官员的收入,损其有余,补之不足。然后砺兵秣马,等待时机争夺天下。”
屈宜臼说:“我听说善于治国者,不改变原来的政策,不违背常规。如今你要更改楚国的爵位设置,缩减大臣们的俸禄,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是改变常规的做法。而且我听说:‘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你的阴谋违背道德,好用凶器,这是为君所不齿的行为,是大逆不道。”
屈宜臼见吴起被说得哑口无言,继续喋喋不休地教训吴起:“你做鲁国将军的时候,和齐国为敌,肯定不会在齐国得志;你做魏国将军的时候,与秦国为敌,也不会在秦国得志。我听说:‘非祸人不能成祸。’我曾因为楚王做事屡次违背天道却至今没生祸患而感到奇怪,哈哈,原来是在等你去帮他酿成大祸啊!”
屈宜臼之言可谓驴唇不对马嘴。不仅其语言逻辑有问题,而且其荒谬的思想不值一驳。
屈宜臼的冷嘲热讽并没有干扰吴起变法的决心。他认准的事,一定会全力以赴地去做。
令吴起感到欣慰的是,楚王熊疑非常支持他的变法举措,而且对他信任有加。一时间,吴起大权在握,成了楚国一言九鼎的显赫人物。
屈宜臼等人敢怒而不敢言,只好私下相互串通,等待时机向吴起发难。
甚至连太子熊臧,也认为吴起太过份,而且对吴起的专权大为不满。
吴起将贵族们原有的俸禄减的减,夺的夺,为国库省下的钱财数以万计。他将这笔钱用来招兵买马、训练士卒,对作战勇敢的士兵优加待遇,使得楚军实力大增。
变法一年来,楚国国库充盈,兵强马壮,大有雄视天下之势。
楚国富强了,而吴起的前途却越来越不容乐观。
吴起知道,他在楚国官场上,已处于四面楚歌之境,幸亏楚王熊疑对他信任有加,力排众议,支持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他才能在楚国立足。
可怕的是,除了楚王,他在朝中没有一个朋友,没有一个支持者。
更令吴起感到后怕的是,连太子熊臧也不赏识他。
在专制社会里,仕途说难的确很难,但说容易也容易。因为要想官运亨通,不必得到天下人的拥护,只要得到那个具有绝对权威的人的赏识与信任,也就足够了。
所以,封建时代有句话:“朝中有人好做官。”
又有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而危险的是,一旦大树倒了,靠着大树乘凉的人,难免会被倒下的大树砸死。也就是说,既有可能受其恩惠,也有可能受其连累。
而楚王的死讯,无疑使吴起失去强有力的靠山。
吴起得到楚王死讯的第一反应,便是:我将怎么办?
此时的吴起感到前所未有的惶恐和不安。他似乎感到了末日将临。
楚王宫外,已经聚集了不少人,有朝廷大臣,也有王族贵戚。
吴起的出现,令这些人气不打一处来。楚王在时,吴起可以趾高气扬,对他们置之不理。而今天,楚王死了!
吴起来到宫门前,见这些人都对他怒目而视,也顾不得许多,只想进宫安排楚王的后事。
不料此时群情激愤,已有几个人拔出了刀剑。
吴起此时或许还以为,楚王刚死,遗体尚未入敛,贵戚大臣们虽然恨他,还不至于在楚王的灵前动手。
然而他错了。
最恨吴起的,是王族贵戚的子弟们。这些纨裤子弟在父辈们的荫庇下,过惯了优裕腐化的生活。而吴起的出现,不仅使他们不能再世袭父辈的爵位和奉禄,而且还要到边远之地去垦荒、去落户,这无疑是被判了徒刑。
这些在他们看来是被逼上绝路的人,正值青春年少,血气方刚,做事根本不顾后果。他们在知道楚王已死的消息之后,马上准备先下手为强,杀吴起以泄愤。
今天他们齐聚楚宫门外,皆带了弓矢武器。及见吴起急欲进宫,顿时一呼百应,纷纷向吴起冲来。
吴起脸色大变,忙向宫内跑去。
贵戚子弟们追杀而来,并开始向跑在前面的吴起放箭。
吴起这才知道,今日已是万难幸免。不想自己戎马一生,勋业巍巍,功名赫赫,在花甲之年,竟会不得善终……
为了一展胸中韬略、平生所学,为了得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所谓功名,吴起费尽心机、不择手段。人之将死,是否会有所悔恨、有所留恋呢?
曾子早已断言吴起不得善终
也许人生的魅力,就在于未来生活道路的不可知与变幻莫测。
吴起小时候,如果知道他追求功名的最终结局竟是被乱箭射死,也许就不会对功名如此热衷了。
大概在公元前440年,吴起诞生在卫国左氏邑(今山东曹县)。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死了,是他母亲将他抚养成人。
他父亲虽死,但给他们母子留下了一大笔遗产,所以,吴起小时候的生活还是不错的。
或许是天生的秉性,吴起从小就艳羡富贵荣华,梦想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他四处送礼,想用钱财来买个官做,但直到他破尽家业,也没能挤身士大夫行列。
好端端的家业,被吴起挥霍一空,他的母亲忍无可忍,便批评了他几句,劝他务点正业。吴起听在耳里,烦在心里。
街坊四邻也对吴起的所作所为予以冷嘲热讽,吴起大怒,竟拔剑杀死了曾嘲笑过他的三十多个邻居,然后回家与母亲诀别,咬破了自己的胳膊向其母亲发誓道:“我不做卿相,决不回卫国!”
从吴起“啮臂誓母”这一举动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出,吴起对他母亲不理解他而满腹怨愤。
然后,吴起不顾年老体衰的母亲,头也不回地径出卫国东门而去,从此踏上了追求功名利禄的不归路。
一路往东,吴起先是到了鲁国。
他听说孔子的学生曾参正开门授徒,便投曾参而去。
吴起认为,在曾子那里镀镀金,是以后谋求禄位的捷径。
曾参因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在春秋末、战国初的名气很大,成为他的学生,便如登了龙门,一旦学成,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人高看一眼。至于求仕,一说是曾子的学生,容易得很。
曾子与吴起交谈,见吴起非常聪明,见解亦属不凡,认为他是个可塑之材,便欣然收之为徒。吴起于是跟曾子学习儒家学说。
齐国有个姓田的大夫与曾子相识,此人在出使鲁国时去看望曾子,认识了吴起。他见吴起聪明好学,言谈举止,卓而不凡,便非常喜欢,认为此人将来必大有出息,遂把女儿嫁给吴起为妻。
吴起此时正是穷光蛋一个,忽然天上掉下个美人来,当然喜不自胜。
而且,田氏还给他带来许多钱财,这对一无所有的吴起来说,无异是雪中送炭。
曾参也为吴起高兴,便劝吴起带着新婚妻子回卫国家中去看望一下母亲,不料吴起说:“我离家之前,曾向母亲起誓:‘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曾子在孙子的学生中向来以孝著称,一听吴起之言,大为不满,认为吴起竟与母亲立誓,实属不孝。于是开始厌恶吴起。
没过多久,卫国有人来给吴起送信,说其母亲已经去逝。不料吴起竟若无其事,没有回家奔丧的打算。
曾参很生气,对学生们说:“吴起不奔母丧,乃忘本之人。水无本则会枯竭,树无本则会折倒,人而无本,能得善终吗?吴起不是我的学生!”遂与吴起断绝师徒之情,将吴起扫地出门。
此时曾子已经断定吴起不得善终了。
被赶出师门,应该是吴起今后人生之路的一个转捩点。吴起从此弃儒术,改学兵法。这使他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卓越的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