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文祸史话之22 |
分类: 文祸史话 |
苏轼在押期间还发生了一场虚惊。一日,儿子苏迈因钱粮已尽,委托别人代送一次饭。此人不知苏轼与儿子之约,送的仅有鱼,没有菜和肉。苏轼一见,悲从心来,以为苏迈得到了确切的消息,自己被杀已成定局。此时此刻,他想到了正在为解救自己而四处奔走呼号的弟弟苏辙,不禁潸然泪下,遂吟诗二首,索笔记下,请平日对待自己不错的看守梁成带给苏辙。其诗云:
其一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额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他日神游定何所,桐乡应在浙江西。
其二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了须还债,十口无家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梁成接受苏轼之托后,不敢隐瞒此事,连忙向上司作了汇报,上司又将苏轼之诗上报神宗。神宗见了苏轼的诗,不觉动了恻隐之心。本来,神宗听说苏轼满腹怨言,讥讽朝廷,震怒之下只是想吓唬吓唬他,并无杀意。及见苏轼寄苏辙的绝笔诗,郁郁不乐,回内宫后,其母曹太后问:“你有何事,这几天来一直不太高兴?”神宗道:“有几件事没有处理好。有个叫苏轼的人,对我实行新法乱发议论,谤讪朝廷。”曹太后问:“莫非是苏轼、苏辙?”神宗惊问:“您如何知道这两个人?”曹太后道:“我曾记得仁宗皇帝考试举人,回来后高兴地说:朕今日为子孙得到两个宰相。朕老了,不能用他们了,留给子孙吧。”说着说着,曹太后不觉泪下,问神宗:“他二人在哪里?”神宗只好说:“苏轼正在狱中。”曹太后哭得更厉害,神宗对曹太后一向百依百顺,这时他才下了决心,决定宽大处理苏轼。
在这之前,由于苏轼、苏辙兄弟是“西南之匹夫”,纯是凭自己的才学得到了一官半职,在朝中没有后台。满朝达官显要或敢怒而不敢言;或不愿引火烧身;或安坐观望以弄清神宗的真正意图;或幸灾乐祸,盼苏轼早点被判处极刑……只有张安道、范镇、王安礼三人挺身而出援救苏轼。
王安礼时任中书舍人,是王安石的弟弟。他进宫向神宗进谏。道:“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语言谪人。轼本以才自奋,今一旦致于法,恐后谓不能容才。愿陛下无庸竟其狱。”
神宗笑了,说:“朕本来就不打算从重处罚苏轼,不久就会释放他。”又特意嘱咐王安礼道:“不要泄露我的话,别让御史台知道你想解救苏轼。苏轼树敌太多,恐怕御史们因此又要害你。”王安礼这才放了心。
王安礼出殿后恰好遇见了李定,李定怀疑王安礼是去给苏轼讲情的,便半是提醒半是警告地说:“苏轼与您的哥哥王丞相(此时王安石已罢相)政见不合,您千万别营救他。否则,人们将认为您是苏轼之党。”王安礼没有搭理他,回到了舍人院。
苏辙多方努力,仍不能解救哥哥出狱,情急之下上疏神宗,请求免求自己的南京幕官之职,以赎苏轼出狱。神宗对此未予理睬。
杭州、湖州的百姓听说苏轼入狱,纷纷为之设“解厄道场”,祈祷苏轼早日摆脱厄运。
就在神宗决定释放苏轼的时候,有人又上告,说苏轼《塔前古桧》诗表现出了“不臣之意”,要求重办之。
神宗问上告者:“卿何以知之?”
此人说:“《桧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之句,陛下是飞龙在天,苏轼以自己怀才不遇而求之地下之蛰龙,非不臣而何?”
神宗道:“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与朕事!”
见神宗对苏轼的态度有所转变,章惇也在一旁替苏轼说话,神宗遂决定释放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