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文祸史话之23 |
分类: 文祸史话 |
6,连连被贬
据说,汉哀帝时,御史台衙门前的柏树上,常有很多乌鸦栖息,朝飞暮至,人们称之为“朝夕乌”。所以,当时人们就把御史台叫做“乌台”。到后来,乌台就成了御史台的代名词。故而,苏轼入御史台监狱受审之事便在历史上被称为“乌台诗案”。南宋的陆游、朋万九曾分别将这一事件的资料汇集起来编成一书,题为《乌台诗案》和《东坡乌台诗案》。
苏轼为乌台诗案写过一首七律,诗云: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休官彭泽贫无酒,隐几维摩病有妻。
堪笑睢阳老从事,为予投檄到江西。
生性幽然、旷达的苏轼并未把自己受到的迫害当做一回事。到黄州后,他与当地的百姓筑室于山间东坡,自号东坡居士,日日游山玩水,也乐得逍遥自在。
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病死,宣仁太后执政,被贬黜的守旧派大臣又纷纷被召回中央。苏轼也被召回,任礼部郎中。不久,又被擢为翰林学士。
苏轼在翰林院,常以言语文章规切时政,其友毕仲游写信规劝说:“夫言语之累,不特出口者为言,其形于诗歌,赞于赋颂,托于碑铭,著于序记者,皆言语也。今知畏口而未畏于文,是其所是,则见是者喜;非其所非,则蒙非者怨。喜者未必能济君之谋,而怨者或已败君之事矣。”
果然,曾被苏轼称为“聚敛小人”而怀恨在心的御史赵挺之见苏轼成了翰林学士,随即上书攻击苏轼:“苏轼学术,本出《战国策》纵横揣摩之说。近日学士院策试廖正一馆职,乃以王莽、董卓、曹操篡汉之术为问。使轼得志,将无所不为矣!”
王觌、韩川等人也趁火打劫,上书弹劾苏轼,苏轼不得不请求补外,以龙图阁学士身份出知杭州。这已是苏轼第三次被赶出中央政府了。
元祐六年(1091年),东坡又被召回中央任吏部尚书,苏辙任尚书右丞。八月,台谏官贾易又跳出来攻击苏轼,说苏轼在元丰八年五月一日神宗去世时写了一首诗表示庆幸,还说苏轼在草拟“吕大防制”中写有“民亦劳止”之词,并引用周厉王时诗以比熙宁、元丰之政。贾易还指责苏辙“早应制科,试文缪不及格,幸而滥进,与轼皆诽怨先帝,无人臣礼”。这个贾易是大儒程颐之党,元祐二年程颐获罪后,贾易因弹劾吕陶、文彦博、范纯仁触怒宣仁太后,被罢知怀州。在谢表中,他又顺便攻击苏辙,因而被再贬知广德军。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贾易成了一只疯狗,见人就咬。他认为苏轼、苏辙、吕陶等人是同党,所以一有机会便实施报复。他说的苏轼表示庆幸的诗实际上作于元丰八年七月,距神宗去世已两个多月。至于苏轼为吕惠卿写的“制词”,本意也并非是“诽怨先帝”。御史中丞赵君锡大概也与苏轼兄弟有仇,他怕贾易势单力孤,搞不倒苏轼、苏辙,也跳出来帮腔,于是苏轼在被召回中央任吏部尚书的当年,又被贬为颖州知州。
宣仁太后也很讨厌贾易和赵君锡,认为这是一场朋党之争,乃贬贾易出知宣州,贬赵君锡出知郑州。
元祐八年(1103年)宣仁太后去世,哲宗亲政。章惇被哲宗任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郎,成为“宰相”之一。元丰二年苏轼入狱时,章惇还为苏轼说过好话。后来,苏轼赠给他一首诗,他却认为诗中含有挖苦、讽刺意味,遂怀恨在心。他上台执政后,专务报复,完全抛弃了王安石的改革理想和措施,疯狂迫害与之政见不和的人。见时机又到,赵挺之再次跳出来,仍以苏轼在吕惠卿“制词”中引用的“民亦劳止”一词,硬说苏轼是“谤讪先帝”。御史来之邵与赵挺之一唱一和,章惇便将苏轼罢为知英州军州事,撤销苏轼的端明、翰林二学士衔。这是苏轼第五次被贬,原因仍是文字之过。
苏轼还未赶到英州赴任,朝廷的贬官令又至:撤销其左承议郎之职,改任宁远节度副使,责令其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县)居住。
在惠州,苏轼坦然处之,曾咏《食荔枝》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枝叶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大概章惇等人认为苏轼在惠州日日吃荔枝,日子太舒服,又以苏轼在一篇训词中有“诬诋”字句为由,于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之为琼州(亦名儋州,今海南岛)别驾,令其至岛上的昌化军中居住。这是苏轼的第七次被贬,也是最后一次。
章惇等人还指示琼州的地方官:不得赁房子给苏轼住。苏轼只好买地造屋。岛上的土著居民都很勤劳善良,纷纷来帮忙。于是,苏轼与小儿子苏过就在这里安下家来,此时,苏轼已入花甲之年,垂垂老矣。
仅仅因为一点文字之过,竟连遭贬黜,以致终生失意,正如陆游所言:“作诗博得一生穷”。
东坡曾写了二十四个字概括了自己饱经坎坷、备受流离之苦的一生:
心如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公元1101年正月,宋哲宗死了,端王赵佶即位,是为徽宗。徽宗即位后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被召北归,到达常州后,一病不起,于七月二十八日去世,终年六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