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时评 |
从“以民为本”到“以人为本”
李钟琴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有段令世人瞩目的话:“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在认识上的一个进步。
可能有人会认为,这个提法并不新鲜,早在三千年前,古人便提出了“民本”思想。《尚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更是大力倡导“民本”思想,如孟子的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便是对“民本”思想的精彩诠释。汉朝思想家贾谊也明确指出:“国以民为本,君以民为本,吏以民为本。”
尤为可贵的是,孟子将“民”置于“国”之上,认为人民的意志是统治者合法性的唯一依据。齐宣王攻打燕国,问孟子是否应该将燕国并入齐国。孟子说:“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可见,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很彻底的,已经超越了国界,不仅在当时惊世骇俗,即使在今天,也是振聋发聩之论。
按说,“以民为本”也好,“以人为本”也好,其意思是一致的。而令人困惑的是,虽然中国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深入人心,但两千多年来,中国却一直停留在“以天下奉一人”的专制社会,“以民为本”只是统治者口头上、文人纸面上的漂亮言辞,在实际中却不见了踪影,个人的权利根本得不到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对“人民”的重视是空前的,不仅体现在国号中,而且现实中“人民”二字触目皆是,“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银行”“人民医院”、“人民邮电”……甚至几乎每个城市都有条“人民路”。但是,时时处处高喊“人民”,就能切实做到以民为本吗?
人民是什么?据《辞源》的解释,“人民”的含义有二:1,人类;2,指平民,百姓。也就是说,“人民”是一个群体,并非指一个具体的人。谁是“人民”呢?可能谁也是,也可能谁也不是。有个人到某机关办事,结果遭遇“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便质问道:“你们就这样为人民服务?”不想机关公务员反唇相讥:“我们是为人民服务,不是为你一个人服务!”“人民”固然是指一个群体,但毕竟是由个人组成的。而现实中,“人民”竟成了一个宽泛空洞的概念,具体到一个活生生的人,似乎就不能代表“人民”了。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袁世凯有句话令我至今难忘:“我只见过一个一个的人,从来就没见到什么人民!”由此可见,人民,在某些人和心目中,只不过是一个空洞的词汇而已。
从“以民为本”到“以人为本”,只有一字之差,看似意思一样,其实大不相同。“以人为本”的提出,除了包含“以民为本”的意思,更侧重于尊重每一个个人的利益。人,在这里是具体的,而不是虚无缥缈的。以人为本,就是要相信人、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让人积极愉快地工作,生活得更幸福美满,得到更大的发展。以人为本,就是不仅要注重人的物质需求,还要注重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人性,照顾人情,尊重人权,既要体现多数人的意志,也要保护少数人的权利,防止在民主的旗号下出现“多数人的暴政”。
坚持“以人为本”,可以在许多小事上体现出来。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之所以成为世界首富,与他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分不开的。他的公司规定,无论是公司高级主管还是刚进公司的新员工,办公室可以大小有别,但一律每人一间办公室。他认为,给员工提供一个独立、安静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员工创造力的发挥。这既是对员工个人隐私的尊重,更是对员工的个性和创造力的保护。
需要说明的是,“以人为本”这一提法,并不比“以民为本”晚。最早提出“以人为本”的是齐国的一代名相管仲,他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齐国之所以成为春秋首霸,从一定意义上讲,正得益于管仲“以人为本”的思想。而今,我们仍需要加深对“以人为本”的认识和理解,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