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谈房论地 |
从北京市最新土地招标看“ 90平方米占70%”
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招标出让广渠路36号地块吸引了13家开发商投标,该地块招标底价17.1亿元,开发商最高报价达30.5亿元。包括世茂联合体、珠江联合体、金融街控股公司、恒基中国等13家公司参与投标。有12家开发商承诺签订合同当日付清全款。事实上,该地块挂出以来,共百余家企业购买了标书。就目前投标价格而言,按照估算,此地块楼面地价已达6500元左右,加上其他开支,其总成本将超过一万/平米。为此,有人士估计,该地块建成后售价在13000-18000元左右。
由于标书中曾明确规定“严格执行相关文件精神,具体规划设计方案以规划主管部门审核为准”,因此除了投标的价格外,“是否承诺90平方米以下套型占70%”可能成为开发商能否胜出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参与投标的各企业中,几乎都在“90平方米占70%”方面做出了承诺。
中央政府在《关于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见》中规定“自2006年6月1日起,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面积中,套型建筑面积90平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70%以上”。这项政策的本意是要满足普通老百姓的住房需求。而13000元/平方米的住房价格肯定要把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拒之住房市场门外,对于普通老百姓要想在这里买套90平米的住房就必须花费100多万元。
如此高价的90平方米以下住房不要说是70%了,就是达到了100%的比例又能怎样呢?老百姓还是买不起住房。这种情况的出现肯定也不是中央政府想看到的,只能说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偏离了原来设定的目标。
实现多数家庭的住房梦,必然是多造房子,而这样需要更多的土地和资金。但是放开银根与地根,势必造成我国固定投资进一步增长,经济产生过热,因此实现多数家庭的住房需求目标与防止投资过热是一对很难调和的矛盾。面对这样的矛盾,中央政府只能把眼前的投资过热问题作为主要解决的问题,而大多数家庭的住房需求只能束之高阁。这也只能说明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政策实质上首先考虑了固定投资过热和防范金融风险,这些规定增加了房地产开发的成本,提高了房价 ,增加了购房的台阶,遏制了房地产的供应,导致了房价过高,使购房者的实际支出增加,中低收入居民购买能力的增长赶不上房价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离自己的新商品住房梦越来越远。大多数家庭被排除在房地产市场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