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来中国工作

(2006-11-17 10:23:42)
分类: 谈房论地

不如让格林斯潘来调控中国房地产

 

中国房价高,政府也出台了好多政策,可是只见房价一个劲地向上窜。政府说,消费者不理性,要引导消费者预期,话虽如此说,可是政府却不断收紧银、地根,这样的措施只能让民众越来越不理性,消费预期越来越难改变。

因为公众从政府的宏观调控中丝毫不会得出住房价格要下间的预期,恰恰相反的是,公众可以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土地供应越来越少了,好地块越来越稀缺了,必然使得新开工住房面积减少,因此,房价肯定要上涨了,现在不买,以后多高的价格也买不到了。另一方面,银行收紧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贷款供应,开发商的投资资金减少,使居民产生商品房供应减少的预期。基于这样的判断,人们对未来房价上升的预期更加强烈,更扩大了对房地产的现期需求,消费者蜂拥进入房地产市场,不得已而提前消费。看到这种情形,开发商大喜过望,不断抬高报价。房地产商开发利润率丰厚,在此情况下,开发商的占地冲动,上项目冲动不可真正得到抑制。

不如把格林斯潘请来,为什么让格里斯潘来中国调控房地产呢?一是格林斯潘已经退休了,有时间了,虽然老人家岁数大了点,但是身子骨还硬朗,再撑几年没有问题。更为关键的是,格林斯潘是一个调控高手,能很快改变人们的预期,让人们做出理性选择。不信的话,先看完下面有关他的故事再判断。

1987,格林斯潘担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他的任命一宣布,道·琼斯指数竟下降了22个点。债券价格下滑得更厉害,在一天之内降到了五年内的最低点。在东京,美国对日元的汇率由1145跌到了1142.5;在巴黎,美国对法国法郎的汇价下降了2%。这位新任的美联储主席不得不马上对付通货膨胀。在7月份,原油价格跌到了每桶11美元;而到了8月,又猛涨到每桶22美元。价格的暴涨连同其他通胀压力,促使美联储于 198794日将贴现率提高了0.5个百分点。这是一年多来首次利率调整,又是从1984年春季后第一次上调利率。实际上,从1984年以来,美联储共七次削减利率,由原来的90%下调到后来的5.5%。大多数经济权威人士认为:9月上调利率,明显地意味着1987主持的美联储要认真对付通货膨胀。
   
然而,危机四伏,接连不断。在经过一周的惨重损失后,到1019日这一天---不久就成为臭名昭著的"黑色星期一"股票市场大幅度地下降了508点(降至1738.74点),造成帐面损失高达5000亿美元。这一天下降的百分比为22.6%,是1929年大萧条时著名的黑色星期二那一天的两倍。对大多数观察家来说,这个时候真是可怕之极。这就需要具有果断决策能力的领导人担此重任,力挽狂澜,而坐在美联储主席高位上的这个人却是人们记忆中最没有经验的那一位。
   
但是,面对挑战,格林斯潘挺身而出。下午刚过4点钟,格林斯潘在达拉斯走下飞机,收盘铃声已响,使华尔街避免了遭受更大的损失。一个惊慌失措的美联储官员告诉格林斯潘,市场在收盘时已下降了508个点,格林斯潘当时一愣,但马上做出反应,他听到的应是508个点,而不是5.08个点。他立即取消了预定的讲演安排,飞回华盛顿,当夜召开紧急会议,同顾问们研究处理危机的对策,并做出了至关重要的决策。在星期二开市铃声响前不到一个小时,他发表了下面的简要声明:"联邦储备委员会,根据其国家中央银行的责任,今天重申它时刻准备着发挥其清偿来源的作用,支撑经济和金融系统。" 也就是说美联储会根据需要,向金融体系注入资金。承诺向任何处于困境的金融机构提供贷款帮助。面对通货膨胀,并且股市急剧下降,本来是应该收缩银根,这个时候再把资金投出去,只能是资金有去无回,会带来大量的坏账,很多机构由于股票下跌早已经没有了还债的能力了。而格林斯潘却打开了资金的水龙头,很多人不禁要问,美联储有那么多资金吗?不怕机构破产没有还债能力吗?

这是因为格林斯潘深刻了解美国1929-1933年金融史上的悲剧,当时正是由于中央银行愚蠢地紧缩银根,把已经受到打击的股票市场推进了大萧条的深渊。格林斯潘打开资金的水龙头是要告诉人们,不要恐慌,有美联储在背后支持,格林斯潘也知道,此刻最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预期,预期稳定后,并不会有大量的资金需求。果然,如格林斯潘所料,次日股市开始反弹,市场很快就平静下来。在短短几个月内,人们挽回了黑色星期一中所遭受的全部损失。

正如《福布斯》日报所描绘的那样,"这是格林斯潘最辉煌的一刻,他高举起喇叭,告诉银行把钱借给华尔街,然后降低短期利率,而长期利率也随之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多亏了格林斯潘的决断,股市跌价后才没有出现经济萧条。值得庆幸的是,1987的股票大跌没有重演1929年的悲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