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谈房论地 |
不如让格林斯潘来调控中国房地产
中国房价高,政府也出台了好多政策,可是只见房价一个劲地向上窜。政府说,消费者不理性,要引导消费者预期,话虽如此说,可是政府却不断收紧银、地根,这样的措施只能让民众越来越不理性,消费预期越来越难改变。
因为公众从政府的宏观调控中丝毫不会得出住房价格要下间的预期,恰恰相反的是,公众可以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土地供应越来越少了,好地块越来越稀缺了,必然使得新开工住房面积减少,因此,房价肯定要上涨了,现在不买,以后多高的价格也买不到了。另一方面,银行收紧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贷款供应,开发商的投资资金减少,使居民产生商品房供应减少的预期。基于这样的判断,人们对未来房价上升的预期更加强烈,更扩大了对房地产的现期需求,消费者蜂拥进入房地产市场,不得已而提前消费。看到这种情形,开发商大喜过望,不断抬高报价。房地产商开发利润率丰厚,在此情况下,开发商的占地冲动,上项目冲动不可真正得到抑制。
不如把格林斯潘请来,为什么让格里斯潘来中国调控房地产呢?一是格林斯潘已经退休了,有时间了,虽然老人家岁数大了点,但是身子骨还硬朗,再撑几年没有问题。更为关键的是,格林斯潘是一个调控高手,能很快改变人们的预期,让人们做出理性选择。不信的话,先看完下面有关他的故事再判断。
1987年,格林斯潘担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他的任命一宣布,道·琼斯指数竟下降了22个点。债券价格下滑得更厉害,在一天之内降到了五年内的最低点。在东京,美国对日元的汇率由1∶145跌到了1∶142.5;在巴黎,美国对法国法郎的汇价下降了2%。这位新任的美联储主席不得不马上对付通货膨胀。在7月份,原油价格跌到了每桶11美元;而到了8月,又猛涨到每桶22美元。价格的暴涨连同其他通胀压力,促使美联储于
1987年9月4日将贴现率提高了0.5个百分点。这是一年多来首次利率调整,又是从1984年春季后第一次上调利率。实际上,从1984年以来,美联储共七次削减利率,由原来的90%下调到后来的5.5%。大多数经济权威人士认为:9月上调利率,明显地意味着1987年主持的美联储要认真对付通货膨胀。
这是因为格林斯潘深刻了解美国1929-1933年金融史上的悲剧,当时正是由于中央银行愚蠢地紧缩银根,把已经受到打击的股票市场推进了大萧条的深渊。格林斯潘打开资金的水龙头是要告诉人们,不要恐慌,有美联储在背后支持,格林斯潘也知道,此刻最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预期,预期稳定后,并不会有大量的资金需求。果然,如格林斯潘所料,次日股市开始反弹,市场很快就平静下来。在短短几个月内,人们挽回了黑色星期一中所遭受的全部损失。
正如《福布斯》日报所描绘的那样,"这是格林斯潘最辉煌的一刻,他高举起喇叭,告诉银行把钱借给华尔街,然后降低短期利率,而长期利率也随之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多亏了格林斯潘的决断,股市跌价后才没有出现经济萧条。值得庆幸的是,1987年的股票大跌没有重演1929年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