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经济短评 |
如何应对低成本优势渐失的挑战
当我们还在洋洋自得地宣扬我们是全球工厂、让全世界的商品都打上“中国制造”的时候,许多人却不知道严峻的挑战正在悄悄向我们袭来。美国《耶鲁全球化》在线杂志近日发表一篇题为《劳动力日益短缺会威胁中国的低成本优势吗?》的文章,文章指出:今年早些时候,在中国福建省省会福州举办的一个招聘会上,5万个用来鼓励农民转向城市的工作岗位没有招到工人。另外,在400多个去年离开家乡青海到福建的泉州市工作的农民中,不足1/3的人留了下来。今年,劳动力短缺已经蔓延到其他城市,包括北京和天津。据估计,2006年,深圳将有大约40万个制造业岗位仍然无人填补。
一方面是我国农村存在大约1.5亿的剩余劳动力,而另方面却有如此多的岗位招不到工人,这其中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从一些专家的分析来看,主要出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为了维持低成本制造业基地的优势,农民工获得的工资普遍太低,农民不愿到城市中工作;二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岗位大多要求年龄在18岁到25岁的女工,超过25岁后,很多女工要么回到农村结婚,要么由于年龄大无法胜任较强劳动的工作,对于年轻女工的偏好也造成了劳动力短缺。
对于上述两个问题如何来解决呢?首先,对于农民工工资低,是否提高工资就能够解决问题呢?目前,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价格已经比中国更低,许多国外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由中国转移到东南亚一些国家,比如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如果提高工资将会使中国的低成本优势更快失去,这也是企业所不能接受的。有人预测说,中国将在未来5年到8年失去其低成本优势。德国一些研究人员甚至更加悲观,他们说中国的这种优势可能只能再维持3到5年。
另外,无论大城市或者小城市的容量和接受能力都是很有限的,它们将无力快速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同时,由于农民自身文化、技术能力差,导致绝大多数的农民在城市只能从事脏、累、差的工作。这些工作主要依靠体力,等到年龄稍大后,大部分农民又不得不返回农村。这个问题也是企业无法解决的,短暂的劳动生命使得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量浪费。
在企业无力应对低成本优势渐失的挑战时,政府应该站出来。一些专家指出,需要改变经济过分依赖低成本劳动力的情况,并在教育和培训上增加投资来应对挑战。加大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只有政府能够做得到。因为企业对于农民的培训存在很大的外部经济效应,就是自己培养的工人很可能被别的企业利用,因此企业不愿意为培训工人投入大量的资金。而政府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考虑的,人口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因此对于农民工的培训必须由政府来投资。
对于农民的培训,许多地方政府存在认识误区,根本不考虑农民需要的多样性,只是投资建设培训学校,办培训班。政府自己办培训,既不利于农民与市场的结合,又经常会造成人才资金的浪费。较好的培训模式是让农民自主选择培训方式和专业,凭其所获得的专业技术证书政府给与一定比例的补贴。农民自主选择培训机构,有利于提高培训水平,更好地与市场需要接轨,同时还会提高我国劳动力的质量,做好应对我国失去低成本优势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