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消费需求不足存在吗

(2006-03-29 17:36:09)
分类: 胡思乱想

 

消费需求不足存在吗

 

人们手中的各种货币不是一种符号或是一张纸,而是每一单位的货币在社会中都和一定数量的商品相对应着的。一般地,单位名义货币价值是由一国政府用法律规定的,但是法律不能强制规定货币的购买力即实际货币价值。每一单位货币的实际价值是由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多少决定的,而与这些货币的面值无关。货币的面值只是名义货币价值,仅仅是用于计算货币的单位。

在全社会的商品数量固定的情况下,如果一个人把储蓄的货币投放到流通中,对社会整体而言,流通中的名义货币价值总量会随之增加这部分名义货币价值,但是整个社会流通中的实际货币总价值并没有改变,因为商品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名义货币增加只会导致商品价格升高,每一单位的实际货币价值降低。如果在名义货币增加后,社会商品数量相应增加,那么商品的价格就会又升到原来的价格水平。因此可以说,在一定区域内,商品数量固定的情况下,名义货币量的多少不影响实际货币价值总量。投放的货币量越多,单位货币实际价值越低,相反,投放的货币量减少,单位货币实际价值就会升高。从而可知,人们购买商品的能力不会因为流通中的名义货币的多少而丝毫变化,如果人们收入得来的名义货币数量很少,必然是单位货币实际价值很大,商品的价格很低。

1997年以后,我国许多商品出现供过于求,一些人认为,商品卖不出去是由于人们收入低造成的,因此应该提高人们的工资和降息来刺激人们的消费需求,用消费需求拉动经济的增长。中央政府也这么做了,七次降息和数次提高公务员的工资。可是,提高工资和降息政策能够拉动消费需求吗?其实,实践已经证明这是无效的。从货币数量理论来看,提高工资和降息不能拉动消费需求也是符合逻辑推理的。在一定数量商品存在的情况下,人们的收入低,只是指他们的名义货币拥有量少,而单位货币实际价值并不一定低,更不会存在商品价格高居不下,人们因为收入低而消费不起。因为此时每单位的货币实际价值会很大,足以购买许多商品。因为社会名义货币量少了,商品的价格必然会降低。

中央银行运用降息政策就能拉动消费吗?降息只能增加流通中的名义货币量,不会改变实际货币价值总量。只能说,降息使老百姓手中的钱贬值了,原来用1元钱能买一块面包,由于名义货币量的增加,单位货币实际价值降低,现在也许要1.2元甚至更多才能买到一块面包。面包的消费量不会因为降息增加,原来面包商卖出多少面包,现在必然还是卖出多少,降息决不会让面包商的面包由供过于求而变成供不应求。

消费需求需要拉动吗?当然不需要,人们的消费需求能力是由流通中的实际货币价值总量决定的,实际货币价值总量对应所有商品,这种情况下,必然是所有商品都可以卖出去。从理论上看,并不会存在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可是,为什么现实中会存在商品卖不出去的现象呢?

商品卖不出去是生产成本原因吗?是生产厂家不愿低于生产价格出售吗?其实不是,生产时的单位货币实际价值与销售时的单位货币实际价值已经不同了,厂家低于生产价格出售商品得来的货币的实际价值总量一定会比生产时的货币实际价值总量高。由此,厂商仍可以用销售收入来补偿生产中的各种消耗,并且还会剩余。因此,生产成本不是商品卖不出去的原因。

另外,商品卖不出去是因为信息不充分导致需要商品的人们无法及时买到商品吗?也不是,假设两个信息隔绝的区域,在两个区域内,相同单位名义货币的实际价值由于商品数量的不同而不同,每个区域的单位货币实际价值是与本区域的商品数量相对应的。按照货币数量理论,每个信息隔绝的区域的商品仍可以由本区域的消费者购完。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现实中的商品会供过于求呢?我不明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