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歌为什么会这么火?
一直到现在,很多人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你到底爱谁》等一些所谓的“农民歌”会这么火?并且还远远比主流唱片公司的歌曲要更赚钱。他们名利双收,打乱了唱片业的价值观。
其实这既不是社会的倒退,也不是文化的悲哀!只是商业市场的表现,符合了消费者的需求。
大家可能会说,音乐是感性的东西,是没有逻辑的,就连唱片公司或歌手自己也说不好是怎么红起来的,那怎么能说是市场化的表现呢?
其实这些是有迹可寻的。音乐也是一种消费品,和其他消费品市场一样,也分受众群体和市场细分的。农民歌的大热是内地唱片公司只是市场化不充分的产物。我们来分析一下,明白了其中原由就能分解、复制。
归根到底,是音乐载体渠道的变化,促使了这个局面。以前音乐的消费是以唱片为主要单位,现在变成了以手机彩铃用户为主。手机让音乐的渠道从唱片转向彩铃。
唱片是20多元一张,用户必须有CD机或录音机。音乐对唱片价格和硬件设备的要求,使得音乐消费受到了限制,加上零售渠道的成本问题,使正版唱片的销售只能限制在大中城市,所以唱片的消费群也主要定位在大中城市的青少年群体。
而彩铃是3元一首,并且加上手机的普及,所以降低了人们音乐消费的门槛,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购买正版音乐,而不用去渠道成本高昂的音像店了。数字化的彩铃渠道对传统唱片渠道是一个颠覆,也使消费群体由青少年拓宽到中青年人,并且也不再限制在大中城市,三线城市和农村群体以及大城市的务工人员也成为彩铃音乐的消费者。这个群体听不惯饶舌的或说唱的音乐,就喜欢通俗易懂、听一遍就会哼几句的“大俗歌”。
谁消费,谁就有决定权。
现在,三线以下城市及乡村的手机用户占相当一部分比例,彩铃的消费群体也按这个手机用户群体来分布。手机音乐的普及,令他们也成为了音乐的消费者。
人人都听音乐,但并不代表人人都是音乐的消费者,只有买单的人才是音乐公司的上帝。就像当年的老年人看不惯流行音乐,现在城市精英们也左右不了这个市场。因为他们都不是付费者。
就像消费品一样,每个唱片公司都有自己的定位。所谓“农民歌”或“艺术歌”也只是定位不一样,没有贵贱之分。《两只蝴蝶》主打群体的就是农村市场,以及城市中低层人群。而四大唱片公司定位是城市青少年。
四大唱片为主的主流唱片就像可口可乐,是定位城市消费者;而“农民歌”就像非常可乐,他的成功之处就定位农村市场,这是可口可乐的薄弱市场,在这里非常可乐才是老大。
本土的日化产品如拉芳也是这个“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和宝洁等国际巨头错开竞争,成功立足了农村市场。
现在流行歌曲市场,主流歌曲就像时装一样,应该引领潮流的,但是普通百姓也穿那些新潮的衣服是不可能的,百姓也有自己喜欢的歌曲类型。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是唱片公司应该做的。
农民歌为什么比主流音乐要更赚钱?
首先是因为彩铃的使用群体比唱片更广。
只有忠实的歌迷这样的重度消费者才会买专辑,所以唱片的发行量受到限制。其他消费者是在电台和电视、互联网等免费渠道来听。
而彩铃是向朋友展示自己个性,并把欢乐传达给别人的一种利他的音乐形式。所以用户即使不是忠实歌迷或重度用户,也会选择消费这首彩铃来向朋友分享。这样就大大扩大了音乐的购买人群。一张唱片最多可能只有50万人购买,而彩铃可以轻易实现上百万人购买,上千万的彩铃也很多见。
其次是三线城市和乡村大众可选择的农民歌要少的多,这也增加了仅有几首流行农民歌的下载量。
彩铃是一个赢家通吃的市场,因为用户会挑大家熟悉的彩铃来给打来电话的人听。而农村用户相对保守,就更是偏向使用大众化的歌曲彩铃。所以《老鼠爱大米》以及《两只蝴蝶》这样的网络歌曲最大的下载市场不是大中城市,而是在三线城市和乡村。大中城市的青少年一般都比较追求个性,不屑于下载这样的歌曲,就算是自己不排斥这些歌曲,也会被朋友耻笑其品位。三线城市和乡村大众彩铃用户的消费特征是歌曲集中化,选来选去就那么几首歌;而城市彩铃用户消费却很多样化,追求个性,因此可选择的歌曲很多,也分散了主流卖座彩铃的下载量。
还有就是农民歌曲寿命长,收益周期自然也比一般流行歌曲要长。
为什么一首歌能在农村火好几年?这是因为农村市场竞争不激烈,适合大众的畅销歌曲也很少,一首歌因为没有其他歌曲的干扰,所以可以流行很长时间,一般都在3年以上。这么长的寿命在港台或国外是很难想象的。这也是为什么《同一首歌》能让十几年前过气的老歌手们在内地重返舞台,重新焕发艺术生命的。在港台,一首歌的寿命在3个月到半年。这是也是由于主流唱片公司百家争鸣,竞争激烈,新陈代谢迅速的缘故。
怎样在网络不普及的三四级城市以及农村推广歌曲呢?在这个市场主要渠道是电视,盗版VCD,以及在饭店,超市,理发厅等公共场合的播放。
《老鼠爱大米》这样的网络歌曲能在三线以下城市走红,除了依靠电视以外,主要就是盗版光盘的功劳,主要形式是盗版的磁带和盗版VCD光盘,一时间,大街小巷饭店理发馆都开始了播放。
因此,盗版光盘是影响三线以下市场的重要工具。音乐公司要影响三四级市场,要学习当年刀郎的正版唱片走盗版渠道的路子,因为在三线城市盗版率是90%以上,县级市场是已经100%了,正版是普及不到这些市场的,他们对价格很敏感。
如果原创音乐只能在网站狭隘的传播宣传,就只能影响一亿网民;如果原创音乐也借助电视和盗版音像来传播,那么就可以扩大数倍以上的市场。
农民歌是音乐市场的最广阔的蓝海
定位主流的歌曲市场,有四大唱片和国内大中唱片公司近百名歌手和数千首歌曲在厮杀,大唱片公司的运作方式是大投入,高密度的高空轰炸,最短时间(三个月)内成为畅销歌曲。也就是卖座大片模式(blockbuster profit model)。
一般的音乐公司没有资金优势,所以没必要和五大唱片公司竞争了。不如学习娃哈哈,他们运用“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复制可口可乐的一套运营模式,来农村市场发展非常可乐,非常可乐即使各方面如生产工艺或营销人员质量等因素比不上可口可乐,但是农村市场具备绝对优胜,两乐是无法在这个领域与其竞争的。
音乐公司不妨来开拓“农民歌”这个蓝海市场,这个市场利润空间要比身处红海的主流流行歌曲要大的多。音乐公司可能也有些环节比不上四大唱片公司,但谁模仿四大唱片公司运营模式最全最像谁就胜出,因为这个市场没什么竞争,还可以过关的。只要掌握了以上“农民歌”的成功要素,就可以形成模型来复制,打造一个个千万级下载量的彩铃歌曲是可以实现的。
(感谢黄总给予我的启发,对本文有很大帮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