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需求决定,新技术公司和传媒公司融合是一个趋势
我之前写过“和传媒公司老总对话”系列(详情请看我的博客:http://blog.lmt.com/b/zzyuan/
),是讲传统传媒公司怎样利用新技术来转型新媒体的内容。这次我们来谈一谈目前很热的视频分享网站的转型新媒体之路。现在新技术公司如数字音乐行业及SP行业,包括P2P/BT/IPTV等都在向新媒体转型。
技术和内容走向融合是个趋势。既可以是技术公司收购内容公司,也可以是内容商向新技术平台进军。视频分享网站以及P2P/BT/IPTV/SP这几个新领域都是技术主导的企业。但技术不是目的,发展用户才是目的;而吸引用户的手段是内容。所以这里公司要吸引用户,就必须要求公司把技术转换成内容。
视频分享网站现在已经竞争激烈,给用户的体验也大同小异。这个时候就必须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也就是提供用户所追求的娱乐内容来加深情感联系,这就需要视频分享公司向传媒转型。
现在是"娱乐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厂商都知道,如果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借助娱乐因素来牵动消费者的心扉!比较经典的是苹果电脑和时尚的完美结合。麦当劳一直标称自己不是餐饮业,而是娱乐业。
技术型主导的公司应该学习一下杜邦莱卡,杜邦莱卡的主要销售对象是服装厂,他们硬是把一个专业极强的工业品当做时尚产品来做,随着"莱卡我行我SHOW"全国偶像歌手大奖赛的进行。消费者感受到,有了莱卡面料的服装就是时尚、品质、舒适,带有莱卡标志的服装不仅价格坚挺,而且紧俏。
当陈天桥的推出盛大盒子时,人们惊叹一个游戏厂商转型娱乐传媒的跨度是如此之大!门户网站搜狐近日新成立搜狐娱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从表面看是公司的娱乐化,而根本变化是门户网站从单方面信息传播转变为内容的参与和互动。
到最近的BT洗心革面,与4家美国独立电影制片公司签署版权授权协议,将在BT的网络上销售他们的1600部电影。国内迅雷近日取得了《魔比斯环》动画影片国内独家互联网发行权。迅雷已经向WEB平台转变,成为一家经营搜索、广告联盟、影视发行的互联网企业。P2P做个人电视台的平台站——利用P2P,每个人都可以建自己的电视台。IPTV在各省市实验的如火如荼……
新技术的应用使内容的制作和传播门槛降低,变的大众化。这对传统媒体是一个颠覆,形成了一个由新技术新平台新内容新形式相结合的新媒体。
数字音乐行业发展的七个阶段,给新技术公司转型新媒体的规律借鉴
视频分享公司的转型必定会走很多弯路。那么有没有可以借鉴的东西,来避免这些弯路呢?
我们将根据数字音乐行业以及SP领域公司的发展趋势,来看一下视频分享公司的转型新媒体之路。因为数字音乐同样是新技术改良的行业,数字音乐是音频的应用,而视频分享主要是视频的应用,两者同属于数字娱乐的新媒体行业,发展轨迹具有高度的吻合性。
新媒体的崛起证明了传统媒体经营的糟糕性,以至于现在把话语权交给了毫无艺术经验的IT公司。这和数字音乐行业的发展相同,传统唱片公司渠道的无能为力,使得网络成为歌手出名的捷径,因此成就了一大批融到资的数字音乐公司。我们来看一下数字音乐行业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讲故事造概念,融资。
第二个阶段,炒概念阶段,融到资后就开始与内容商合作,联合炒作;或搭建自己的内容平台。
第三个阶段,当大家都在内容合作炒概念的时候,行业先锋就不仅仅是了,就开始收购内容商来整合版权资源。例如华友世纪收购飞乐唱片、华谊兄弟音乐。
第四个阶段,消化不良。与收购的内容公司不能好好融合。两派人员冲突,最初设想的模式由于人才缺乏问题无法实现1+1>2。
第五个阶段,也就是音乐产业的现阶段,混乱痛苦阶段,开始受政策影响,裁员,收缩,逐渐告别概念。
第六个阶段,也就是音乐产业下一步要经历的阶段,洗牌。
第七个阶段,洗牌后留下真正有能力的公司。回归传统,挤出泡沫,利润正常化。
目前视频分享公司处在第二个阶段,融了钱后开始与内容商合作炒概念,或搭建自己的内容平台,现在磊客网、青娱乐等视频分享公司已经组建了自己的草根平台。他们马上要进入第三个阶段,按商业计划书的设想来完成产业链布局,开始收购内容公司。
但是可以确定,视频分享公司收购内容公司以后就将面临第四个阶段,消化不量。我们看一下数字音乐行业,直到现在,数字音乐公司内容还是缺乏专业音乐人才和营销类复合人才。导致一系列的问题,文化冲突,效率低下,做出来的东西四不像。
转型之路的一些经验教训
在中国,认为自己可以用理性管理艺术是错误的。
和数字音乐公司一样,现在视频分享公司口口声声说转型,但是并没有摆正心态来实际行动,也不重视专业艺术人才。数字音乐行业以及SP在之前的运营中,并没有积累多少音乐人才,导致现在的举步为艰。
其实大家本来就要做的是影视内容,就要把自身变成专业人士;再者,新媒体是IT和传统艺术的结合,本来就是要重新建立一个新的企业文化,原来那一套IT文化也不适合了。
新媒体不是IT与传统行业简单的拼凑,这里面会有冲突。需要跨行业工作经验的跨行业人才来缓冲两派人的处事风格,把公司好好融合。传媒行业的人是感性的,注重艺术构思、设计、创意等,而IT公司的人是理性,注重逻辑、技术和数字。两者有各自的行业的游戏规则。
解决的办法是复合人才和领导心态
营销是技术和艺术融合的润滑剂,资金是催化剂。
把新媒体和旧媒体串到一起的不仅仅是技术和艺术,还有一个第三方——营销!没有营销的润滑,就没法才能产生质的飞跃,就只是技术和艺术两块小舢板捆绑在一起在大海里闯荡。而有了营销,当然还要有钱这个催化剂,才能铸造成为坚固的航空母舰,所向披靡。
包括视频分享网站在内的新技术公司“重技术,轻内容,无营销”是一个通病。视频分享公司向传媒转型需要解决人才问题,一是从传统传媒行业吸收专业艺术人才;二是增加营销人才,这是也是传统传媒行业欠缺的。增加懂技术、懂内容、懂营销的复合人才,增强公司的营销和艺术力量,是新技术公司成败的关键。怎样让大众克服对冷冰冰的技术的恐惧?这需要一系列的营销运作,像网上看世界杯的炒作让更多人认识到P2P网络电视一样。
领导要转变心态,踏踏实实做业务。
现在的视频分享公司还停留在第一阶段的喜悦中,以为以后也可以这么轻松讲故事圈钱。我们来看一下SP行业的教训,SP们可以说是暴发户,在移动整顿后,SP们抢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视频分享公司也将面临这个问题:圈钱容易,赚钱难。以后来钱慢,利润低,只有强大的资金做后盾,以及摆正心态踏踏实实做营销才能够长期运作。
数字音乐行业这两年一共有20家左右的公司获得了融资,市场已经饱和;现在视频分享网站也有10多
家公司获得了融资,马上也到了饱和临界线,以后获得VC的投资的几率变得很小,所以小的视频分享网站就需要找准定位,集中资金、在一个方面实现特色业务的突破。
以后视频分享公司的团队应该这么搭配,领导负责战略,以及面对资本市场融资找钱;而中层就要是复合性人才,技术、艺术、营销三具备;而执行人员就要专业化分工,几个重要部门要具备一个互补的人员结构:保证最低要有一个营销人才,一个专业人才,一个IT人才,一个技术人才。
视频分享公司预计在一两年后,会遇到数字音乐行业的第五个阶段,政策监管,裁员,业务收缩;以及三年以内会遇到第六个阶段洗牌阶段。但是只要你事先做好准备,就可以平稳度过,到达第七个阶段,取得胜利。
本文原载于<流媒体世界>杂志.2006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