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6月18日下午至19日上午,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深入武乡县砖壁村视察完核桃林、蔬菜大棚、移民新居和旧村改造工程后,来到村民李生祥的玉米地,帮助他锄草松土,一个多小时的劳作,累得汗流浃背,但他还是想多干一些。(6月20日新浪新闻)
看多了官员豪车进出、蜻蜓点水似的考察,甚至上班搓麻的消息,省委书记轻车从简,深入地头调研,还帮助农民锄草松土的接地气,着实让人体味到了官员的亲民情结,但一方“诸侯”帮农民拾掇土地,真的就值得大书特书、扯开嗓子高调吆喝么?我看未必。
一个多小时并不长,汗流浃背也只是一时的体力之累,比之农民的经年累月,实在不在话下。按官场的心理逻辑,有高级别的官员到地方造访,当可看做是领导的重视和恩泽的福荫,也是地方官员获取科学指导、甚至政策帮扶的良好时机。对一个农民而言,“天朝人物”能亲躬自家的七亩八分地,大抵都会生出受宠若惊的感觉。因为省委书记视察之后,受访地也许因为耳提面命而日新月异,厚道的农民大体也会有感恩戴德到回报社会的心理转换。但省委书记一个多小时的锄草松土,未必是公众所期待的,汗流浃背的动人画面,也不尽得就是公众所期望的思想引领、科学规划、政策帮扶的公仆形象。
当下,领导访贫问苦、下基层视察调研、特别时节的专项活动,大体都是一个模式。春节深入街道、农村慰问,送米面、送红包、拉几句家常;植树节撮几把土、浇半桶水。抑或调研,也是听汇报、看实地,继而端着架子作报告......见怪不怪的套路几十年一贯制。如果说这种层层相袭的惯常行为存在挑剔的地方,那么,这是谁的过错?
国情、省情乃至社情的了然于心,视察调研是最为实惠和直接的手段。毛老爷子说过,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黎民百姓心中的好官就是要知民情、懂民心、解民忧,他们从不排斥领导脚踏实地的公访和情真意切的微服私访,他们讨厌的是颐指气使的花腔和沽名钓誉的“秀访”,他们所期待的是视察调研之后,能有使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民生之惑得到解困的强力措施出台,并能够强力执行。但许多过往的事实证明,许多视察本来的属性被官僚主义异化成了一种纯碎的活动或者仪式,视察的结果被形式主义架空成道貌岸然的一纸空文,视而不察,察而无所善终的所谓视察,最后的结果无外乎就是一本盖满橡皮图章的文件,或者纸媒、网媒的文字,电台、电视台的声音和影像。
不怀疑省委书记袁纯清的视察所能取得的“务求实效”的良好结果,也不否认他“锄草松土”亲民情结,同样,也相信“还想多干一些”绝不仅仅是一种性情表达。但一个日理万机的省委书记,真的需要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去汗流浃背么?作为一个主政一方的当权者,体现群众路线最为重要的,当是着眼于如何保障群众利益和福祉的制度策划,不应拘泥于琐碎的一般性事务。松土倒是其次,给绑缠民生的诸多条条框框松绑才是至要。锄草松土之类的亲民之为固然值得称道,但高屋建瓴的方略之思更为可贵。
不能武断地说省委书记锄草松土就是秀亲民,但媒体对民众喜好的忽略,习惯性的唯上和抬轿子心理,在信息的取舍上,往往忽略了新闻的本质属性,认人不认事,避重就轻,看菜下饭,上不上头条看身份。许多所谓的新闻,不是因事的新闻价值而引人关注,倒是因为人物的“品级”而精彩纷呈。同时,重过程的铺排和场景描述,缺乏对事件中心元素的彰显,一旦有灾害发生,充斥版面和银屏的,往往是领导指挥时的沉着冷静,挥斥方遒,以及救灾过程的详尽描述,至于百姓期望知道的灾情,却退居到了次要的位置。我以为,当喉舌总以新闻事件中当事人的身份而确定如何发声,锄草松土之类的信息,总是盘踞显要位置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
社会分工各有不同,锄草松土是农民的活,教人如何锄草松土,是专业技术人员的职责,如何保障锄草松土人的权益,让每一个普通劳动者做好中国梦,是顶层设计者的功夫活。从领导与群众的血肉关系看,同吃同住同劳动,自然是百姓乐见的场景,身担重责的省委书记,帮助农民锄草松土以致汗流浃背,亲民情结使然也好,示范导向也罢,不是不可为,而是舆论如何为之。且不说他的锄草松土是否是早先的刻意安排,与“主子”随行的一干人马在省委书记锄草松土时,能做些什么呢?一个人汗流浃背,一群人袖手围观,一帮人摄像、照相。
一桩实实在在的好事,由领导自自然然去做好了,舆论大可不必过度渲染、高调吆喝。把笔墨和镜头用在领导的诸多本该亲力亲为的“亲自”上,公众,尤其是厌恶抬轿子、刻意粉饰的升斗小民,十有八九会生出质疑:究竟是官员在走秀,还是媒体在为权力卖萌,抑或是媒体心甘情愿地当奴才,蜕不掉与生俱来的媚上、媚权、媚俗的媚骨病。
【本博文被新浪草根博客首页“草根声音”录用并忝列博联社首页“视点”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