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恐吓叫“不要互相伤害”

标签:
杂谈 |
恐吓,作为一种心理威慑,常常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国家之间,成人之间,成人和孩儿之间,时常都会用恐吓的招数逼你就范。恐吓就是制造恐怖气氛,语言的渲染,冷兵器的寒光,都可以将对方置于胆怯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恐吓都充满杀气,有一种恐吓可以是和风细雨式的善意提醒,这种恐吓叫“不要互相伤害”。
近日,网爆霸州市副市长韩清华被人举报拥有9套房产,举报人向记者提供了其中6套房产的详细信息。新京报记者致电韩清华,求证报料所指的6套房是否是为其一家所有时,韩清华作了简短的说明后,规劝记者“你还年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希望咱们都不要互相伤害。”
韩清华是否有9套房产,业已有详细信息的6套房产,是否真的如他所说的有眉有眼,尚且不知。即便韩清华所说的都是事实,公众也许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疑问:2008年毕业的儿子做的是那宗买卖,短短几年就能在北京全资购置100平米的房子?一个副县级领导何以有恁大能耐将家业置到6套房产的田地?所述6套房产,不管产权是在妻子的名下,还是换个马甲成了母亲的私产,其殷实的家底不能不让人想起权力寻租的热词。事实究竟是一幅怎样的脸孔?真相还在路上,想必相关部门会端出实情,一了公众的疑惑。假使6套房产都是正当所得,也可还韩副市长一个清白。
其实,围观的看客并不把一个副市长拥有9套房产当作新闻来看,如今的“房妹”、“房姐”、“房叔”有如过江之鲫,冷不丁就会冒出一个与房事有关的房爷。当有些姿色的女人用酮体置换房产成了平常事,一个颇有身份的权贵拥有几套房子,又有什么稀罕?人们觉得新奇的是,既然6套房产的来路都明明白白,交易的手段也中规中矩,何须害怕记者有采访录音?也实无必要对记者苦口婆心之后,再来一番绵里藏针的恐吓。
有网友说,这是韩清华有病乱抓药,是被媒体逼到了死角,才有这迫不得已的狗急跳墙似的恐吓。看似无奈地抓狂,实则是谙熟兵法之道的智慧选择,短兵相接中谋略往往比白晃晃的刀刃奏效,在面临危机公关的窘迫关口,降龙十八掌未必比太极推手管用,硬碰硬往往是两败俱伤。道场上混的人,都晓得不仅一根筋的百姓惹不得,无冕之王的记者也玩不起,舍得一身剐的草莽会让你在阴沟里翻船,刨根问底的记者也能让你经年的钻营毁于一旦。最好的选择,要么是金钱铺路,舍财免灾,要么是斗智斗勇,用看似推心置腹的规劝客串恐吓,在晓以利弊中暗藏杀机。因为一些官员习惯于权力滥用,也早已娴熟公权反制监督的技法,而且在乐此不疲中享受了不菲的利益回馈。
韩清华这一招老套的近于迂腐了,威逼利诱只有在脊梁骨不硬,或者财迷、官迷者身上才会显灵,正义在胸的人,未必就会中招。当初雷振富问朱瑞峰:“我们还是不是兄弟?”这也是恐吓借代规劝的另一个版本。在世人的常识观里,兄弟是江湖术语,朋友一定是兄弟,兄弟未必是朋友,这是嘴里喊兄弟,腰里揣家伙的事实,给人提供的认知。如果你不做兄弟,我自有不把你当兄弟的办法。雷政富的屡试不爽,想必不会让麻烦缠身的公权人物引以为戒,人在走麦城的时候,往往急不择言,惶不择路。韩清华的“不要互相伤害”可以说是雷政富“兄弟”的一个翻版,只是语汇不同罢了,两者如出一辙的是,既有身份优势的显贵,又有黑道江湖的霸气,红道、黑道的联手厮混,营造的是一幅鱼死网破的画面。
客观地说,韩清华副市长放出的狠话,并不是公权发飙的别样标本。在腐败频生的官场生态中,你不咬我,我就不咬你,你若咬我,我就咬死你的相克相生的乱象,并不发乎于今日,也不止于今日,你贪我也贪,相安无事便罢了,假使你坏了我的好事,我也不会让你安身。如此一来,饱受凌辱的是正义在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互粉”中叹息。
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暗藏杀机的规劝也修不成正果,雷政富称兄道弟之后,还搬出北京的通天人物,也没有出现翻盘的结果,韩清华的“狠话”未必就能控制良知媒体的版面。诚然,一个年轻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一个担有社会责任的传媒人,断不会在成长的路上,因几声狗吠就走邪路。一个清廉的政府亦然,在权力运行的道路上,同样不会在观念冲突和制度建设的磨砺中,遭遇诱惑就流口水,碰到挫折就胆寒。在贪腐伤及群众利益和法律之时,果敢地捅上一刀,伤了他的筋骨也未尚不可。只要我们有了不怕受伤害的担当,权柄真正涂上了防腐剂,铁笼子真的能网住权力的恣意妄为,韩清华们也许就没有这等横扫江湖的霸气了。
韩清华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