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赶羊

(2012-10-27 13:22:58)
标签:

游戏的规则

儿童个性

校园

集体意识

教育

精华文章 赶羊

赶羊


   (图文无关,就图抢眼)

儿时,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所能戏耍的项目,大多都不需要花费银两,就地取材就可疯闹起来,但绝大多数都是即兴而起。一个程式玩多了,就一茬一茬地承袭下来,玩耍的规则也在嬉闹中固定下来。赶羊就是这种自然天成的游戏。

参与赶羊的人数,至少在四人以上,人少了形成不了足够的气场,也烘托不了野性、惊险的氛围。几个人站成纵队,后面的人拽着前面的衣后襟,形成一道人链,这条人链就是一群羊、一个团结的主体。“链头”大多是些体力、悟性、反应机敏的孩子王。在链头前,有一个自由人,他就是赶羊的人。游戏的规则是,只要赶羊的人抓住人链中最后一只“养”,被捉住的“羊”就置换成赶羊人,或者中途断链,“羊尾巴”也要做同样的身份转换。

游戏双方的每一只羊,都有具体的职责和不同的风险。赶羊人看似处在支配位置,按说有足够的心理优势,但却是一份苦差事,在长长的人链中,要抓住尾羊比抓狐狸的尾巴还要难。他既要算计逮住尾巴的技法,也要避免不被“领头羊”咬住的风险,一旦被咬,下一轮“赶羊人”还是你的前世今生。所以,他得死盯着“羊尾巴”,时时改变奔跑路径,希望能在人链的反复折返中,把羊阵撕开一条缺口,才有大的胜算。或者在羊阵大幅度的摆动中,“羊尾巴”一个趔趄倒地,赶羊人才有可能手到擒拿。

其实,游戏中最倒霉的要算“羊尾巴”,他处在活动半径的端点,体力消耗最大,不管赶羊人朝哪个方向变化,他都要大幅度的折转,不管转身是否华丽,逃命要紧。而且他还是个被缉拿的角色,时刻都在做逃避的功课。好在儿时的人心里晴朗、明净,没有世俗的心理暗示,没有羊头贵、羊尾贱的功利性选择,赶来赶去中,不管处在什么位置,只要快乐就行。即便被逮着了,也不觉得丢脸,嘻嘻哈哈后,再来下一盘。

这种游戏原始得可爱,每每念起,心中都会有一丝旖旎。看看眼下的孩儿们,一个个被钳制在父母的怀抱、爷爷奶奶的臂弯,似乎稍有闪失,就会被狼叼去一般。每当想到这些,便觉得远逝的童趣万般的珍贵。现在,广场比街面的大饼还要多,却不是“赶羊”的处所,只有滑板的单兵寻找自己的领地,在自娱自乐的快感中恣意妄为、横冲直撞。机器猫、电动汽车以至网游等个体性突出的消费形式,越来越强化了儿童所谓的独立个性,哪怕是在乡村,学童也衔接不了“赶羊”的传统,整个大的气场已经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溃不成军,赶羊所需要的团结、协作、配合、步调一致,被父母的生存压力所切割、忽略,成人、儿童在越来越丰富的物质文化里,消受的是越来越苍白的精神元素。

儿童的世界里,本没有世俗的功利,赶羊就是赶羊,摆弄机器猫就是摆弄机器猫,雅趣、雅兴都是天性,纯粹出于自然、天成,没有丝毫的附加。但“寓教于乐”是成人的教育设计。赶羊原本无创意,完全是出于本能的组合,机器猫的设计者,也没有要求玩童自顾自的意图,至多就是商家对红利的诉求。并非所有参与赶羊的,日后必是擅长团结协作的人物,但赶多了,儿童自然会在适时的点拨中,体悟出彼此配合、协同作战的意义。玩机器猫亦然,以机器猫为伴的儿童,断不会长大后都是些玩物丧志、无视他人的个性角色,但对于可塑性强的孩儿们,缺少培养集体意识的游戏设计和赶羊之类的游戏活动,成天抱着个“机器猫”掰来掰去,我们的集体担忧就不是空穴来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