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班费”粉饰不了教育的苍白

标签:
少儿家长委员会学校天价班费校园 |
匪夷所思的天价班费既出,网上一片哗然。这怨不得围观客的不理性、不包容,瓯海区实验小学的做法实在是太离谱,即便真的是家长委员会的擅自做主,学校也脱不了干系。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过去,许多学校利用自身的“学霸”优势和家长的微妙心理,请神拉赞助、过节讨节钱,赞助拉来了,节钱进了钱袋子,自己还来不及窃喜,身后就有了“窃骂”。现在,碍于物价部门的天条,这活计不那么好做了,但学校拒神的功法应该是有的。钱在校外收,花销是在学校,拉下一张老脸,砍掉梧桐树,家长美意的凤凰能有落脚的枝桠?怕是家长委员会和学校,就像一对偷情的男女,在眉来眼去中实现了心照不宣的暗合。家长委员会咬定是自觉自愿,学校用家长的“一意孤行”卸责,天衣无缝的衔接,既不需要学校担责,又不需要在临时工后找出另外的替罪羊。真是两全其美。
不管是什么原因,天价班费毕竟是发生了。事情的本质不在于是天价还是豆腐价,费用的多少、开支的事项也不重要,至多反映的是节俭和奢华、应该和不应该,公众所关注的是家长、社会、学校三种角色对教育的认知态度、参与形式和参与边界。对天价班费做一般性的围观,几无意义,吐糟、板砖,甚至谩骂,代替不了建设性的批判,问题的关键是天价班费所反映的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和解困的途径选择。
因为天价班费而过度关注公共财政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极小份额的事实,实无必要,我们没有必要为瓯海实验小学接受“外援”寻找理由,即便有丰厚的财政输入,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经营方式不回归本真,还会有更诡秘的圈钱方式。不得不承认,许多外表华丽的学校,内部的运营手段,依然是在老套路中甩出的一张旧牌,若有所不同,也只是换了一种包装而已。新课改并不尽得有合乎人才成长规律的新观念,新手段并不代表你跳出了违背学生个性发展的老巢就。一旦我们教育的死穴得不到点化,找不到破解困局的路径,区区2万元也就只能装点个橱窗,制作个广告,哪怕再高的天价,也奶不出真正的教育,甚至掩盖不了教育的苍白。
中国的家长太辛苦、太可怜。“你不理财,财就不理你”一句话,把国人忽悠的围绕股票、基金转晕了头,一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所谓忠告,把一大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急傻了眼,跑断了腿。小学代背书包、中学代洗袜子、内裤,大学生了也不忘记将脏衣脏裤脏床单寄之父母......殊不知亲情无涯,教育却有边界。在教育的内容上,父母有广阔的话语空间,在教育手段、教育资源的使用上,家长、学校都有各自的边界,各操各的心,各干各的事,若要渗透,就是及时沟通,良性互动。试图用天价班费营造学校与家长的假性融洽,或者减轻孩子的负荷,也许能乐观其成,但学生并不尽得就不输在起跑线上。一个懒于做卫生、坐享其成的学生,能有坚韧的意志,在有序和无序的竞争中跑到终点?即便跑了,也许中途摔跤,也许跑了一截路,却忘了出发时的目的。
家贫不一定出孝子,天价班费也不尽得能孵化出天才,更装点不了教育的颜面。富丽堂皇的北大清华少了往日的书卷气,战火中破落的西南联大却走出了大批的精英。所以,我们可以套用一句老话,教育,没有钱是不行的,仅仅只有钱,真正的教育是办不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