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有两张表是非填不可的,一是入学时的注册登记表,二是就业时的企业录用登记表。这两张简单的登记表,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一气呵成的。刚入学的学生面对“社会关系”,不知道这“社会关系”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而无从落笔,以至闹出不少笑话。一家台资企业的录用表格中,有一栏“联系管道”。“管道”是什么鬼东西?很多学生想到的也许是钢筋水泥或者是塑料、铸铁的制造物。他们压根儿想不到,这“管道”是大陆的“联系方式”、“联系渠道”的台湾表达式。对此,我们很容易从素质的角度发出疑问:学生为什么不会填表格?
格式,即规格和样式。表格是格式的一种,学生作为受体,包括表格在内的内容,都有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这一过程以至结果是否完美,都取决于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是否科学。这种思想、理念、主张、方式,都是业已定型的教育格式中的具体内容,每一个受体的现实状态,都是一定的教育格式的产物。
抽象的格式只是一种定义,只有赋予具体的内容后,才有思考的价值。任何教育格式中,都有具体的规则,这种规则是教育行为发生的基本轨道,是教育走向成功的要件。但是所有的成规都容易造就定势思维,塑造出“恒古不变”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以中学语文为例。目前四十岁以下的人,在中学阶段,没有几个没见过〈荷塘月色>>中那“亭亭的舞女的裙”、“牛乳般的青雾”、“风致”别雅的叶子,还有什么“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这结构呆板、情感暧昧、比喻庸劣,一股恶俗之气的文字,居然滋养了数以亿计的学子。
我不是专业人士,对中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早有的诟病,实不敢妄论,但是,教育的一味沿袭,确实折射了我们教育的格式化。大区域内统一教材,大一统的考试方法,甚至时间,都格式成了铁板一块的制度。在格式化教育的塑造下,一批又一批规规整整的受体,便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所以,我们就有了一茬又一茬的会做题、会拿“奥赛”金奖银奖铜奖的选手,会写杨朔似的“三段式”的散文,一些我们本来就有的创新意识和智慧,都在格式化的教育中胎死腹中,
格式化教育仅仅表现在教育方式的层面也就罢了,但是,如果将如何办学的某些方式也“格式”起来,就有些可怕了。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一种假设了。北京的高考学生所享受的特权,早已是皇城以外的子民们深恶痛绝的事。最近几年也不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仗义提案,但是问题依然还是问题,教育资源能共享,却不能不能公平享受,全国的所有的高等学校,我们都有选择的权利,但我们双脚抬起的高度,与京城比起来,却是实实在在的大不一样啊。我们哪怕是睁眼瞎,也能感受到,早已不是请水衙门的学校,也正变着戏法,耍着掏干家长腰包的把戏。等等......
北京的特权是把不能公平享受教育资源“格式”成一种制度,后者却是林林总总的学校的心照不宣的行为,共同把本是不规范的行为,“格式”成一种腐败。制度性的不公正不公平,永远比潜规则下的不规范,具有更大的破坏性和杀伤力。
制度毕竟是一种故意结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