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园寸草之二——请七姐

(2006-02-04 23:54:29)
分类: 人生履痕

  农村的妇女是最能受苦的,养育一大帮子女不说,地里家里连轴转,用她们形象的语言说,就是犁上赶到耙上,粑上赶到犁上,没有一点空闲的时间,而男人们从地里一回来,叭完几碗饭,就扎到一起,就着月光,天上地下的从盘古开始,胡吹乱款(款,方言,说意),延续他们每天亦谐亦乐的仪式。女人们却是没这等福分的,他们的精神消费,就是在地间劳作时男女之间的打情骂俏,或者是在不出工的下雨天,几个妇人凑在一快,边事女工,边丈夫、儿女、鸡鸭猪狗的家长里短,唯一称得上文化娱乐的,就是请七姐了。
  请七姐这活动,只能在农历正月十五这天的晚上举行。七姐是谁,从一排行到六的姐姐们在做什么,德行如何,七姐又来自何方,她本人是出自民间的口传,还是有典籍可查历史文化人物,无从考证了,况且这些对妇人们也不重要的。从活动中她们仅有的几句唱念得知,七姐是她们存在于上天的精神偶象,是可以给他们带来福祉的幸运人物。
  既是“请”,就必有“请”的道具、方式和基本规则,参与请七姐活动的人,被严格限定在女性范围内,且以未婚女性为主,上了年纪的妇女,是失却了这份闲情雅志,还是不具备参与活动的主体资格,不得而知,她们大多是以看客的身份出现的。而成年男性和与男性有关的所有活动,都在排斥之内。当然,小毛孩子经过特许,可以进去破破女人的色气。
  请七姐的道具很简单,一张饭桌(大小无规定),一个用以淘米的筲箕,一只筷子被垂直绑在筲箕上,一个用来记录七姐心事和表达内容的“沙盘”。“沙盘 ”其实就是在农村请客办酒席用来传菜的托盘里,放些细细的白色米粉,七姐的心思和对人间凡人的问答,都通过筷头在沙盘里留下的痕迹来判断。
  关上大门,请七姐的活动正式开始。
  方桌两边各站一人,分别用左右手将反扣过来的筲箕托着,其高度以筷头及至沙盘为准。
  “正月正,麦草青,请七姐,问年成。。。。。。”大家反复地齐声唱和,盛邀七姐下尘。七姐下没下来,就看两人托着的筲箕是否在有规则的动弹。如有动静,立马就有人问起今年的年成等等,如筷头在沙盘里能划一个完整的圆圈,就必定是七姐许下了风调雨顺的大愿;假如七姐手乱步粹,就有人打开大门,看是否有男人在外行不恭之事,影响了七姐的定力,坏了姑娘家的好事。
  我在乳口黄牙时,曾经被拉到七姐的面前,由七姐回答我的生辰八字。我缩手缩脚地立在七姐的面前,颤巍巍地看到筲箕衔着那只筷子,在沙盘里极女性的“啄”了七下,以确定我经历了七个寒暑。
  当时我是极崇拜这七姐的,无眼无珠的,居然能知道我有几岁啊!同时也佩服请七姐的人,佩服她们有通天的本事,能够把天上的花姐姐请下来。后来长了岁数,就专门跟在孩子王的屁股后面,与请七姐的人作对,每年到这天的晚上,吃罢“月半包子”(专门在正月十五晚上吃的食品)后,再在水缸里舀一瓢冷水咕噜下去,一帮半大小子各憋着一大泡尿,只要是在谁家请七姐,就守在谁家的门前,等七姐快要下凡的时候,猛撒一泡尿,拔腿便跑。大家一圈下来集合于草堆,发现没有谁的裤子是干的,好在人小,谁也不曾尴尬过。
  “牛几吧日的,刚撒,被狗日的们发现了,尿憋得太多了,收都收不住,边跑边撒,把裤子都搞湿了,回去了又要吃‘栗壳’”
  实际上每个人湿裤子的原因都是一样的,没有人再去重复同样的过程,大家都自顾自地低着头打扫从战场上带回来的痕迹。
  七姐请不下来,实际上与男孩子的撒尿并无瓜葛。是因为请七姐的姑娘们把七姐不下凡尘原因,归罪于毛小子,这才强化了他们的恶作剧意识。
  我也曾经经历过一次对七姐盛请不至的失望。“正月正,麦草青。。。。。。”唱过无数遍后,那筲箕要么纹丝不动,要么动得毫无规则。七姐的冷漠,令姑娘们忍无可忍,将筲箕掀翻在地,正常的惯性消失后,“筲箕”(是七姐啊)居然人性化地动弹了起来。
  “不是我们对不起你,你也太MAO(没有意)把我们放在眼里了。来,起来,再来一回。”边说边让筲箕归位,重新“正月正,麦草青。。。。。。”起来。
  后来七姐下凡没有,我没有记忆了。经历过“文革”的劫难后,还有没有人请七姐,我也不甚清楚,想必不会不仅再有,恐怕现在的年轻人连请七姐的记忆都没有了,她们已经被周杰伦、被街舞、蹦迪俘虏了,本不存在的七姐陪伴她们的母亲、甚至奶奶外婆度过的元宵夜的那份虔诚,永远留存在她们上辈的记忆中了。
  该庆幸的庆幸,该悲哀的悲哀,时代在前进,历史不能复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