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园寸草之五——打鼓泅

(2006-02-04 23:46:50)
分类: 人生履痕

   打鼓泅是我家乡的方言,就是游泳的意思。如果说从我家乡游泳的姿势来看,我以为“打鼓泅”这个名称,比之“游泳”二字要来得妥帖得多,这一“鼓”一“泅”是声形惧全,既有“鼓”的声,也有“泅”的型,把我的家乡游泳形态的精道之处都勾勒得有眉有眼。
  我的老家人“打鼓泅”的姿势,大体上有三种,一曰“踩水”,就是人在水中呈“站立”状,双脚用“踩”的方式行进,踩水高手能将自己的胸口“踩”出水面,且能保持相当的前进速度。其次就是我们经常在游泳比赛场地看到的双手轮流出水交替划动的姿势,这种方式由于体力消耗大,又不是竞技,没多少人造次。三是“俯式”,即双手划、双脚交替拍打水面,泅渡的过程有一种打鼓的气势,“打鼓泅”就源出如此。由于这种姿势是多数人游泳的选择方式,就把它作为了所有游泳的统称。
  我那老家是水乡,整个村落四面环水,每到汛期汪洋一片,村子就如一条筏子浮在水上,出门见水,走路用船,即便在非汛期出行,也离不开船,所以,学会“打鼓泅”是一种生活、生存之道。小时侯“打鼓泅”不需要师从谁,日过三竿,趁家长出工了,裤子一脱,打个“条胯”(裸体意),鸭一样的往水里扑腾。清一色的浅河滩,青沙糍粑地,没瓷瓦子割脚,没水草缠“家伙”,除了蚂蝗和“绿飙子”(一种类似蚂蝗的水生物)外,没人打搅你的“泅”兴。
  没人教,都是一律的“狗爬式”,双手撑地,双脚擂鼓一样,打鼓的双脚打起一米多高的水柱,只是造一种声势,能不能往前“泅”,全赖于双手向前划行的技巧.略识水性后,就踮着脚往水深的地方挪,既是练胆,也是好奇。胆大的捏着鼻子扎进水里,朝一个游伴的屁股摸去,吓他个半死,对方也不气恼,扯过脖子往水里按,被按下的好不容易露出头来,双手从额头往下一抹:“不能搞了,狗日的害性命哪!呛死我了。”
  长期和水厮混在一起,农家的孩子,即便在汪洋一片的时候也不怕水。细心的家长知道,四周都是水,没有“打鼓泅”的本事,也对付不了万一,堵不如防,干脆给你一个空塑料桶,盖好盖子系在你的身上,权当救生用。但不是每个家长都有这心计,何况那时没有几家有塑料桶这稀罕物,没有塑料桶的,有无危险就全靠生庚八字的好坏了。
  风险是家长们需要过多考虑的问题,我等“水老鼠”则从来都是嗜水如命,水越大越高兴,喜涨不喜退,尤其是我们这帮牧童,骑在牛背上过河,那就是一场勇敢胆量的大比拼了。汛期的河流宽过公里,齐刷刷十几头牛从堤上冲下水,牛头溅起一堵水墙,牛背上的人,死死抓住牛鬃,不敢有丝毫闪失.假如游程平稳,还可以翘起小脚板打几下“鼓”,炫耀自己的技能,胆大的还可以拽住牛绳子,慢慢滑溜到后面,逮着牛尾巴,由牛拖着前行。玩这种把戏的既要胆大,还得心细,你不能在任何时候失手,丢了牛尾巴,就意味着丢掉身家性命;再则当牛的四脚快要着地前,你得重新爬到牛背上,不然它后脚打起弹来,你非死即残。
  人在大自然的面前总是弱势群体,终于有一天阎王爷收编了,一个叫新保的被一艘翻沉过来的船扣在了水里,当人们用滚钩象打鱼那样把他捞起来后,我们觉得水是那样可怕,飘逸的水草,不管是哪一根都是勒人的麻绳,原来水的清新似乎都演化成了一股有着象征意义的鱼腥味。这种鱼腥味如果大范围地在很长时间不能散去,在我们的父辈看来就是河神来找替身了,各家个户都加大管束孩子的力度。可是没几日工夫,换个杨柳避日的大水凼子,又“鼓泅”起来,前几日的噩梦似乎不曾发生过。由于长时间打着个“条胯”在烈日下烘烤,暑天里,你很难在我们那个群体中,找到一个身体上除了牙齿和眼白之外还有白色的,所以,我们这帮人中,享有类似于“黑皮”、“泥鳅”、“铁牯牛”(一种黑壳的类似甲壳虫的昆虫)的雅号的人就不是一个小数目。
  从小练就的“打鼓泅”的功夫,以为不仅可以管终身,还可以对付所有的水域,不料在武汉一次游长江时的经历,强化了我对“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认识,“打鼓泅”终究是“打鼓泅”的素养。79年暑期,邀三五好友从武昌中华路下水,劈波而行,好不得意,以为江边的人都在欣赏自己,不到十分钟工夫,风乍起,白浪滔天,我一时在浪尖,有一种俯视江城的感觉,落入谷地,仿佛四周的水墙,就是埋葬自己的墓穴。我乱了方寸,往回游吧,似乎比到对岸还要遥远,再回头也把握不了距离,而且来的同学下水不久就上岸了。我有死的恐怖了!这时一条驳船朝我过来,当我被拉上甲板时,我见中华路码头上,有三个人使劲地挥动着衬衣,那是我的游伴,这是生命的召唤啊!
  以后在青岛浴场、在天涯海角,人象饺子一样,我也没“打鼓泅”的欲望了,我对水的评价和感情,再也不是站在实用主义的角度了。“打鼓泅”对我不再是一种运动方式,她是一种乡情、一种怀旧、一种对童年的依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