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昨天被集体嘲笑了,因为那篇散落在民间的帅哥①。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不怪你们,真的:)
今天的主题,更是和你们无关哦 O(∩_∩)O哈哈~
自从那个直男问了两次我们的事情后,我就不怎么去那家店了。
我们家的楼下,去年新开了一个蔬菜水果超市,因为是集中采购,价格要比旁边的超市便宜不少。而那几个店员,看上去也都很会说话,刚开始的购物体验还不错,所以每周我们都至少要去一两次。
整个店的员工都来自河南,这让我们想起此前在军博附近居住那会儿,有一家叫做“豫东旺”的饭馆,2005年私下“结婚”时,我们就是在那里“办”的宴席——点了满满一桌子菜。军博通往北京西站那条小街上的店铺,也基本都是河南人承包了。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YARicTpjB8gL0kseQTuakV4Wf0WRzzHRNGdsb2TS8vVQ7IyjH2OwybxjD6w3UdibusmOwkgVIbN4cMm8QMQaibtia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我没有地域情结,所以向来不惮以出生地来发表对他人的评价。
事实上,楼下超市的店员们其实都非常热情,每当看到我们俩去,都会此起彼伏地响起“两个大帅哥来啦”的声音。而如果只见到我们中的一个人,亦都会纷纷问:另一个帅哥呢?
直到后来的某一天,其中一个矮个子的男子开始了追问:“你们两个男的怎么天天在一起?”
这不是丁医生那种善意的提问,而是话里话外,明显可以听出不解乃至其他的味道。怎么说呢?就好像是老家邻里之间说风凉话或“嚼舌根”的那种感觉。
有时候,他会将疑问句换成肯定句:“你说你们两个男的,天天在一起。”
“这只能说他很土。”我这样评价道。这里的“土”,并非想表达同志有多时尚,而是说这个人的思维显然还停留在老家。
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只有小地方的人才会多嘴地对别人说三道四,大城市的人很少说倒也不是因为多么文明,而是大城市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疏离使然。
再说句难听的话,那个店员其实浑身上下都散发着一种Low
B的气息。
真的,与他的同乡们心照不宣默默保持着彼此“安全的距离”相比,他曾经不下三次的“多嘴多舌”,着实显现出情商和智商有多低了——我就是这样认为的。
我和你很熟吗?写到这里,想起昨天刚刚看的那篇写倪萍前半生的文章。
宋丹丹说她曾被倪萍这样“伤害”过:当她在某次一些很有身份朋友的聚会上和别人炫耀,倪萍是她最好的朋友时,现场的倪萍立马板起脸说,“谁是你最好的朋友?我刚认识你几天啊?”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YARicTpjB8gKQTKWXstmUuEhVwoKUIvhNibxn9mpkvRZW29ibibmYWNbEW7dDOIhiaBaBCv0nc2L3KYtfRqDdx7glF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我刚认识你几天啊?
没错,我刚认识你几天啊,为何要以“最好的朋友”自居,或如乡邻亲戚一般那样多嘴别人的生活?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朋友,所以,陌生人之间最好的相处方式就是保持安全的距离。不一定要冷漠,但一定要分清楚哪些话该说,哪些不该说。
尤其是当大家都从不同的老家来到北上广深等城市时,聪明的交往就该如此。
我们家的两户邻居,都是同一时间买的房子,然后一起装修、入住,一晃也十多年了,但彼此之间基本就是这样的关系:会热情地打招呼,但不会深入交流。
他们当然肯定知道我们的情况,也许也在背后议论过,但至少表面上大家相安无事。
对于可能成为别人背后的谈资,我们的心态就是一笑置之。因为,“我刚认识你几天啊?”我想,倪萍所说的刚认识几天,更多指的不是时间,而是彼此心与心的距离吧。
有的人,邻里相处低头不见抬头见十年也未必走的多近,而有的人,虽然从未谋面亦或刚刚相识就已经一见如故。
我TM为了自在生活才“逃”到北上广,哪来闲情逸致听你跟我这儿BB“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对于那些多嘴的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屏蔽,从此远离。
(注:今天文章封面图片,来自晓的T恤^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