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1/small/486f847b4b423fb9bb69a&690 20111216
PKU 胡適先生誕辰一百二十周年展覽
先生之風 山高水長
在白话方兴未艾的草创期,竟有那么炉火纯青的散文作品,这是近代以来汉文字之福。周作人,读不得。一读就是一个冬天雨天的书。本来想的是,太久没有读中文作品中的精品了,于是决定去图书馆借几本来重温。脑海中想了几个名字:朱自清,林语堂,周作人。而前两天买了今年唯一一本杂志,12月12号的三联,封面是鲁迅先生的头像雕塑。于是就决定,既然看了哥哥的,弟弟的文也不能错过啊,况且在文字语言上,周作人从来不比鲁迅差。
这让人想到苏轼和苏辙。人们对苏轼的关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超过了对整个宋代文学的关注。因为他无疑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峰。而这光辉,往往遮蔽了与他同时代之人。正如《宋史·本传》,在末尾评论苏辙时,“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近人研究苏辙,多关注他在政治上的有所作为。正如那个时代的文人们因为有了苏轼而光辉自有所收敛,所有的政客因为王安石的存在而黯然失色。朝廷之上,谏官言臣纷纷非议新法,又各自心怀私意,不为国而为君致使;江湖之远,请求外放的苏辙们又都能够在力所能及范围之内有所作为。中央和地方脱节于效率和政令的通行与否。
同样是风云际会的近代,兄弟之间的相处却没有了两苏的和谐。在堪称楷模的苏氏兄弟面前,所有因为政治原因而分道扬镳都是微不足道的。
是什么氤氲在宋代士人的胸怀中呢。
思考题:
1,如何看待“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的主张。
2,你还记得小学课本里的《爱莲说》吗?当宋代政治改革方兴未艾的时候,宋理之学的先祖,《爱莲说》的作者,于熙宁年间死去。河南二程先生又是如何从他那里得到了儒学复兴的先声呢?
3.文学和历史,哲学,是真的可以融会贯通的吗?
說·
陳
都是一樣意思 2011121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