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战之殇: 彩色玻璃秦淮景
(2011-12-17 12:33:40)
标签:
金陵十三钗张艺谋色彩君特·格拉斯人道主义历史南京文化 |
分类: 刀未斷·莫及 |
《金陵十三钗》:
止战之殇: 彩色玻璃秦淮景
去电影院围观《金陵十三钗》全球公映,当日下午五点场,进去时候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满座。这种情形不像我走访的其它电影或者电影院现场。有一个原因,便是从前同类题材电影带给人们太多沉痛的观影体验。那时候我和几位朋友一起去电影院,回来的时候所有人什么话都没说,那个夜晚是无法入眠的。所以今次《十三钗》,落得我一人黯然前往,不免感觉一场残酷历史将更集中朝势单力薄的我袭来;电影还没有开始,内心先伤感上了。
每次进电影院,稍大一点的厅,我都会选择第七排的位置,这次也不例外。只想能够在适合的角度,让所有画面映入我眼帘,而不至于有太多荧幕世界以外的内容影响我做梦一样的观影。影片开头,故事叙述者的声音把我们带到那个绝望的最后一日,南京城一片废墟,风中飘散着浓雾。只有电影叙述者的声音无比清晰。时间不论过去多久,即使有雾气或者战火烧毁城市的轮廓,记忆也会如黑夜里清晰的声音响彻耳边。怎么可能忘记,只需要一秒种,就可以重建那一场身心俱毁的过去;这一瞬间我知道的是,即使对这历史对这经历有多么深恶痛绝,我们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精湛的技术和艺术来重建并籍以铭记。我们在为悲惨世界的理想表现方式做正面的回应,便是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未来,但是并不以遗忘过去为代价。就像影片最后迎着夕阳,它是那样美,美丽光辉中残阳如血。
影片中以故事开始的第二天清晨,教堂对面的纸店最后的爆破为分界线,电影完成第一波高潮叙事。如果分为视听渲染和故事讲述两个类型,无疑前半部分完成了渲染的作用。抵抗至最后一秒的国军小分队的慷慨赴义,我相信很多观众都被感染了。刚开始进影院到这里结束,还偶或听到身后、右侧边的女子发出各种感慨,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到只听得剧中幽婉的音乐伴着困兽之斗的最后突围,夹杂着众人观影急促的呼吸声,我知道,我们要从这里完全进入电影了。其实,要想保证电影院良好的观影秩序,除了观众自身的情感控制以外,电影作品本身也能够从技术处理和艺术表达上,力图营造一个完美现场的。
人物形象更是各具特色:国军战士表现的群像和个体,秦淮河边女人们脂粉气和优雅风范的流转,殡葬师男主角的特殊设置,叙述者以声音的诠释,还有让人心疼不已的乔治。这使一个发生在有限时空中的故事戏剧性更为强烈,从容不迫的给我们展示在末日之后的芳草丛生。在从前的同类型题材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人道主义救助的表现。《辛德勒的名单》里资本家不动声色的救援,《拉贝日记》里拉贝不改初衷的坚持;其实必然还有另一些,更为多数的普通人是在战争中,接受了血与火的洗礼之后受到了上帝的垂青。男主角在人道主义领悟的那不长不短的过程,夹杂着教堂里声嘶力竭的控诉和流弹的侵袭;这是导演很好的剪辑,用蒙太奇手法在观影时间上拉长了这种心理活动转变的时间。这点表现,同样适用于其他人物的心理转变,只是同时也考验演员本身的演技了。
除了声泪俱下的音响和呼之欲出的人物,色彩特别是红色的运用一直是老谋子拿手好戏。他的几乎每一部电影都有这样的成功例子。而在这样一部追问历史的作品中,红色最好能够被赋予的意思,除了鲜血和残阳以外,不能够被更多的理解。于是贯穿全剧的教堂玻璃和电影中上段的纸店激战,是色彩渲染又一个让人难忘的亮点。从教堂玻璃全景的空镜头,到成为叙述者常常观望的屏风,末日喧嚣的旗袍身姿,抑或在生死临界的光明照耀,历史除了灰暗让人压抑以外,还必须给我们希望,这就是《南京!南京!》稍逊风骚的纪实残缺,也是斯皮尔伯格《辛德勒的名单》红衣小女孩的点睛之笔,
历史就是这样的不由分说,绝望是难免的但希望却更是不可缺少。我是影片结束后第一个离开放映厅的人,我不想让人群的情绪影响我,因为历史是群体的,也是个人的反思,群体了两个小时,此夜剩下的星光,留给每一个人单独消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