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沃斯辩论中的有限生成性
(2025-07-28 13:19:33)
1929年,卡西尔与海德格尔在达沃斯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说是预示着分析哲学与欧陆哲学的分裂,下面Strongart教授就来讲一下自己的见解。
卡西尔主要讲的是符号哲学,说“人是符号的动物”,主张用符号形式理解人类文化的统一性。康德哲学的先天形式固然有符号的因素,但符号形式远远超过康德哲学的范围,为什么非要举康德作为例子呢?海德格尔就离康德就更远了,非说康德是在为形而上学尝试奠基,其实是海德格尔想要奠基存在论,硬要把康德绑在自己身上。两个人都想要蹭康德的热点,结果不幸撞车了,也就难免要相互掐一掐。
卡西尔强调符号的自由性与生成性,海德格尔则强调人的有限性与历史性,其实这两者并非是截然对立的。在现代数学特别是代数中,有限生成性就是一类典型结构,比如有限生成群,其基是有限的,但整个群却是无限的。其中有个好玩的结构,秩2自由群的交换子群是秩为无穷的自由群,可以说是玩出花来了!一边相互掐,一边玩出花,这就是文史哲与真哲学之间的差距。
有限生成性在经验中也有实现,最典型的恐怕就是语言。在英语中,二十六个字母作为初始符号,通过约定俗成组成单词,然后单词再按照一定规律(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生成句子,而这样的句子可以是无限长的,你们应该都听说“从前有座山”的无限循环故事吧
。中文尽管没有明确的初始符号,但它们之间的组合即汉字同样是有限的,通过再通过相应的规则组词造句。然而,汉字似乎还处在某种变化中,比如像“囧”这样的字会加入进来,一来这样的变化极其缓慢,二来更基本的边旁部首乃至基本笔画是不变的。因此,中文也是有限生成无限的结构,只不过看上去没那么典型而已。
一般而言,能看到生成性是有点眼光的,
最好能够研究出其中的规律,至于这个有限性,只要会数数的都能看出来。文史哲看到你抽象到比较高的阶段,就会说你忽视具体经验,还真是拿人当傻子啊!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