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Strongart教授开了一个新的系列:亚哲学效应,主要讲类似木桶效应、蝴蝶效应之类的小道理。希望同学们能先把小道理搞清楚,不然学哲学很可能变成空中楼阁,而哲学家讲这样的小道理,自然就是愉快的降维打击。
这里先讲一个自创的【死胡同效应】,对于想找到出口的人,一般看到那边是死胡同,就不会再走过去了,但要是天黑看不清楚,就会多往前摸索一段,直到能够确认是死胡同为止。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认知与行动会呈反比。在认知方面不够理想的人,总会在行动方面多做一点,不要只是因为他做得比较多,就觉得他有多么厉害。
这里的认知方面,不仅包括信息的输入,还包括对于信息的处理。最典型的就是下象棋的时候,高手说:你已经死了!普通人可能还看不出来,非要继续走两步,然后才发现果然死了。如果两个棋手和电脑下棋,一个坚持了五十步认输,还有一个坚持了六十步认输,坚持六十步的未必是水平高,也可能是看的还不够远。有个故事说电脑下象棋第一步就认输,这个恐怕是编出来的,相信象棋的先手优势应该是没那么大,拖到最后大概率应该是和棋才对。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科技新闻里说某人对某个数学猜想有什么重大贡献,其实就是问题还没有解决。既然猜想都没能解决,你怎么知道这是重大贡献,而不是走进某个死胡同呢?也许明眼人早就看出是死胡同,但有人偏要往前多算几步,似乎就可以发几篇论文,蹭一下数学大猜想的流量。
当然,小道理一般都是可以杠一下的,也许有人在墙上开了一扇隐蔽的小门,只有凑近之后才能发现,甚至要有个傻子撞上去才能开门。更有甚者,还有个什么密室机关,也许是墙上的小石头转一下,也许是墙角的小石头踩一下,只要是有心设计,那么一切皆有可能,死胡同效应只是处理通常的情况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