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先天范畴表只是权宜之计
(2024-09-08 12:43:05)
有人说:不读哲学史就不可能真正的理解哲学,还提到康德哲学中的十二个先天范畴,说它来自于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十二个基本判断,不读哲学史你就不了解这一点。
其实,这就是一个借鉴的梗,知道的话可以玩味一下,但不必过分上纲上线。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还有第一版,难道不读第一版就不能理解第二版啦?那康德为什么不把两版做成上下册,而是故意就只给你们提供一个下册呢?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似乎也没有列出亚里士多德的判断表,显然是觉得你们看我的范畴表就够了。一个类似的情况就是科学中的原子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原子论,但这对科学的理解没太大帮助,只会觉得古希腊的那个原子论太原始幼稚。
从现在的科学研究看来,康德的十二个先天范畴也是过时的。康德哲学的主要贡献自于“人为自然界立法”,人类的经验不光来自于外部事物,还会受到头脑中先天范畴的影响,但你真要问他到底是哪些范畴,这就是超过了当时的科学水平。如果康德老实说:这个问题还有待研究,反正是有这样的范畴,那么其理论就没那么让人信服。于是,康德就需要自己来进行设定,找了亚里士多德的十二个基本判断,这个可不是我胡诌的,要错就错到一块儿吧。这一点恰恰说明,一般像这种来自历史的联系,很可能只是一个权宜之计,就像是黄金圣斗士对应于十二星座一样。
如果要先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判断才能理解康德的范畴,那么亚里士多德的判断又是从何而来呢?也许他也是借鉴了某个人的思想,只不过这个人的资料已经找不到了,这样你们还能真正理解亚里士多德吗?我们可以模仿康德的二律背反对此做一个论证:如果对某个文本理解依赖于其先文本,那就会生成一个先文本的序列,如果这个序列有开端,那么开端没有先文本的不可能被理解的,如果先文本的序列没有开端,那么就会经历一个无限的文本序列,这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永远不能理解任何文本!
实际上,文史哲的所做的事情,就是把某个文本经典化权威化,这样就不用再去追溯其先文本了。然而,至少从伽利略的铁球实验开始,近代科学早就打破了权威化的模式,但哲学中好像总有人喜欢一直赖着,拿根鸡毛当令箭,结果自然就是一地鸡毛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