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在谈国内教材的防自学设计,看教材本身确实有防自学的效果,但说到设计应该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应该不会有人故意干这个事情的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既然不是故意为之,却造成了这样的效果,这可以叫做无心插柳柳成荫。好比你看到某个自然区里有一块石头很艺术,真让雕刻家来雕恐怕都雕不出这个形状,便难免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实际上,我们的防自学教材就是类似的情况,可以叫做应试教育的鬼斧神工。
应试教育的影响是逐渐深入的。先是题海战术学生苦一点,得不多足够休息娱乐时间,但老师该怎么教还是怎么教。然后,老师的教学理念发生改变,会把好玩没用的东西删掉,新课讲不了半个小时,甚至连教材都会被束之高阁。最后,终于影响到官方教材了,改成了喜闻乐见的练习册模式,把基本定理做成填空题的形式:一来练习册还是要用一下的,二来可以在形式上给学生减负,结果就造就了现在的防自学教材。
一般来说,第一层训练出来的业余做题家,都是不会认同这种防自学教材的,根本就缺少逻辑不科学嘛!很可能是第二层的职业做题家来了,他们一心考试无所谓科学逻辑,自然是学不会太高级的东西,然后就专注于搞科普,高台跳水捣鼓中小学的教材,等到这里脑子糊涂的人上位之后,生搬硬套一些创新理论,就编出了这样的防自学教材。可以说,这就是我们的小镇做题家在无意识的自我繁殖,小镇做题家:我们没有想要害任何人啊!脑子不好使的话,没有想要也可能会害人不浅啊!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说,防自学教材属于无发送者的符号,就像是鸟添的辅助线,或者是猴子写的论文。非要找个差别的话,那就是鸟和猴子不会有发送符号的能力,而编教材的人可能会有防自学意识,但应该没用这个意识故意编防自学教材,只是在客观上呈现出了防自学的效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