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有个著名的私人语言问题,主要是讨论私人的感觉经验,认为其内容(比如颜色)并不构成语言的基础,反而是由语言给感觉经验做了分类。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洞见,可惜维特根斯坦英年早逝,没能赶上电子游戏大发展的时代。
在1985年,任天堂的经典游戏《超级马里奥》面世,还记得马里奥遇到的第一个小怪叫什么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实例,它不在原来的语言系统中(不了解官方资料),却又是公共可见的,需要我们给它起个名字。此时,我们大致有两种命名方式,一种就是用统称来指示它,比如就把它叫做小怪,可能画面中还有其他小怪,但它们都有明显的特征(比如乌龟),这里的“小怪”就是特指这种不好命名的小怪;还有一种就是勉强找一个相似点,它看上去和能吃的蘑菇比较像,那就暂且把它叫做蘑菇怪(后来官方资料上说是板栗!)。
对于这样的称呼,如果有一群人在使用它交流,可以明确到底什么指什么,那么就可以说它是一种语言。但若是有个孤立的玩家,只是个人给它起了个名字,还能不能叫做私人语言呢? 维特根斯坦认为不存在这样的“私人语言”,主要是因为语言具有社会性,个人的特殊称呼只能叫做私人设定的代号密码。个人认为,如果孤立玩家也管它叫小怪或者蘑菇怪,说它不是语言就是被定义硬卡出去的,至少可以算是一种准语言;但若是有人给它起了个奇怪的名字,比如叫做“阿里数学竞赛”,除非这样的称呼被大家共同使用,否则它就真不能算是一种私人语言了。
接下来,让我们考虑一个类似的问题:有没有所谓的“私人数学”呢?望月新一关于ABC猜想的论文,里面自己造了一套数学概念,基本上没人能够读懂,这是不是一种私人数学呢?文史哲可能又会出来卡定义,认为科学理论具有社会性,必须要经过学术共同体公认,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数学。这个有点像“存在就是被感知”,逻辑好像勉强也能够讲得通,但总觉得什么地方本末倒置了。数学家一般都不会这么想,他们认为只要能够证明出来是真的,那它就可以算得上是数学,至于需要多少个人证明出来,那个只是实践操作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数学是有本质的,有本质就应该先看本质,其他领域找不到本质的时候,才会像文史哲那样相互建构。
我们知道,符号的本质属性是任意性,但实际上也可能会有理据性。如果某个初始命名主要体现的是任意性,那就需要得到相应共同体的认同;但如果主要体现的是理据性,那么私人至少可以把它作为准语言来使用,这里说“准语言”是因为这样的理据一般不可能像数学那样逻辑严格。
思考题:同学之间相互起绰号,为什么希望其他人也跟着叫?
加载中,请稍候......